他从一名普通钳工起步,用二十多年的静心苦练,铸就了一颗耐心细致的匠心,还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与技艺超群的“金手掌”,他是全国技术能手、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袁志刚。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成长密码。
“智造名城·匠心筑梦”主题活动近日在常州大剧院举行,常州工匠们纷纷走上舞台,展示各自的绝活。袁志刚一亮相就惊艳了全场。
仅是观察一下齿槽深度、用手指触摸一番齿间距离,袁志刚不靠任何仪器测量,就精准锉出了一把钥匙。配钥匙2.0版本更为精彩,蒙上双眼的袁志刚仅凭触觉,在半分钟时间内就配出了新钥匙并成功开锁。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袁志刚说:“钳工这个技能就是要求我们手眼合一,也就是我一直教导我的徒弟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有的信息都是我们把设备修好的一个要素,不能放过每一丝一毫信息。”
袁志刚1993年进厂就分配在钳工的岗位,成天窝在机床边埋头锉削,可是,又脏又累的手工活,在袁志刚看来,却乐趣天成。为了练习手上的细致功夫,袁志刚在工余时间,日复一日开始苦练配钥匙,渐渐地双手越来越灵巧,一双火眼金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这台“三坐标测量仪”,主要用于机车构架的画线加工,属于高精密度仪器。最近,设备出现了故障,以往都要等生产厂家派技术人员上门来维修而且费用高昂,袁志刚主动提出自己来试一试。
袁志刚介绍:“它能测量的最小的精度是六级也就是千分之一毫米,所以我们要把它进行修复的话,要达到所有的精度都在正负9丝之内。”
9丝等于0.09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袁志刚说,他从事的主要是动力机车的零部件维修安装,稍有差错就会引发大事故,因此每一次检修,都是一场考验。正是这种不急不躁的极度专注,让他25年来实现了“零失误”。
袁志刚表示,设备的修理,其实有很多小的现象。要把它抓住,就需要钳工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袁志刚的传帮带作用,现在,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袁志刚只要有空,就为同事们传授技艺。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技师李健说:“不光是技术上,平时为人也很好,作为他的徒弟,我要学习他身上的工匠精神,全心全意为戚机公司服务,为机电装备事业服务。”
在袁志刚的带动下,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多名青年工人在技能大赛中获奖,团队的技术攻坚能力也大大增强。而袁志刚本人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金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袁志刚告诉记者:“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很好的未来,反而是一种非常开心快乐的事情。”
(来源:常州新闻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