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抗战史学者在开展南京保卫战外围阵地遗址调查时,在江宁区汤山街道新发现了两座抗战碉堡。这些碉堡的现状如何?它们背后又有哪些历史故事?
这两座新发现的碉堡位于南京江宁区汤山街道顾家棚村,其中一座在村里,碉堡的一段堡体被一户人家砌进围墙,枪眼也被水泥封死。该房子住户,年过七旬的姚女士说,当年挖地基时,还在碉堡附近挖到了壕沟。姚女士告诉记者,碉堡里面能容纳七八个人,听老人说,那些枪眼是用来架机关枪的。
另外一座碉堡位于村外的一处小山坡上,距离村内的碉堡有一公里左右。这座碉堡几乎完全被杂草树木挡住,但人可以弯腰钻进内部。碉堡内部的直径有两米多,据村民说,高度原先也有两米多,但现在积满了淤泥,人站在里面很难直起腰。这座碉堡有三个枪眼。
这两座碉堡的发现者之一,是抗战史学者、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进。丁进告诉记者,村里那座碉堡有一块缺损,初步判断是当年炮火损毁的痕迹。丁进判断,村内那个碉堡是个重机关枪工事,村外的碉堡是个轻机关枪工事。
丁进介绍,1937年,中国军队第66军159师驻扎在汤山一带。当年12月6日到12月8日,中国军队在此和日寇第16师团展开了激烈战斗。直到中国军队奉命撤退前,汤山是日寇始终难以逾越的屏障。
南京江宁区文广局核实后表示,这两座碉堡的确属于新发现的抗战碉堡,他们将做临时性保护。2012年3月,"民国碉堡群"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宁文广局表示,他们会在下一批次计划中将这两座碉堡列入其中。截止到今年8月,加上新发现的两座碉堡,南京总共发现了126座碉堡。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张清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