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是2018年世界人居日,今年的主题是“城市固体废物管理”。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在内罗毕宣布,中国徐州市荣获本年度联合国人居奖,是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徐州市因利用智慧管理手段处理城市废物、整体而广泛地推进了生态修复而成为获奖方之一。
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的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其目的是表彰那些在住房供应、使无家可归者的困境得到重视、在战后重建中发挥领导作用、发展和改善人类住区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等诸如此类的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举措。
今年8月,徐州市以国内第一名的评审成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向联合国人居署推荐参选联合国人居奖,最终,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官方推荐的城市或自行申报的项目中,徐州脱颖而出,是唯一的城市获奖者。
那么,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是如何实现了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蜕变呢?
初秋时节,泛舟于贾汪潘安湖,只见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沿途草木葱茏,飞鸟蹁跹。很难想象,这里曾煤烟滚滚,灰尘满天,附近的村民都不敢穿白衬衫出门。贾汪区潘安村村民李海良:“我的印象当中就是拿着镰刀,面朝黄土背朝天。环境那真是脏乱差,你要是赶个集串个店,出去时候穿的白衬褂,回来就乌黑乌黑的。”
2011年,徐州市将采煤塌陷地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突破口,对潘安湖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截至2017年年底,已经对20万亩采煤塌陷地完成综合治理,越来越多的塌陷地“变身”生态湿地、特色旅游区,成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富民增收的“宝地”。
位于徐州东区的金龙湖宕口公园,曾是徐州的一块“伤疤”: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的无序采石,让这里的山体不断遭受破坏,出现了大片陡立凌乱的露采坡面和采矿废弃地。经过四年的修复,这里成为一片风景如画的休闲度假区,还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生态修复的典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绿化科科长薛东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施工措施,比如清理危石、覆土栽植、引水进山等,将破坏的生态进行修复,营造一个非常丰富的植物群落,这是我们的特色。形成一个循环、生态、清洁的生态系统,成功地打造出一个显山漏水、山清水秀的金龙湖宕口公园。”
“全市累计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280多个,总规模达到了3.4万亩,盘活利用废弃矿山土地5.8万亩,对全市42处、253公顷的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全市累计投资将近25亿元,先后对9.6万亩的采煤沉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徐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陈建华介绍,近年来,徐州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采石宕口的修复治理,成为全国生态修复面积较大、技术领先、成效显著的地区。
垃圾分类事关居民的生活,也事关城市环境,近年来,徐州积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增加垃圾回收装置投放、重视有害垃圾的回收,大大降低了城市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今年9月,徐州市泉山区108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全都投放完毕,小区内,红蓝灰三色垃圾桶十分醒目。泉山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尚卫介绍,他们还对垃圾分类的设施进行了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垃圾桶的功能较多,对于废旧电池、温度计、灯管、过期药品、化妆品,有详细的区分。在投放之后,只有专职的收集人员才能进行收集,这样不会导致被其他居民拿走,或者小孩拿出来玩耍。
为了更直观地引导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泉山区城管局还同步设置宣传阵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标识、分类指南、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等相关知识,同时让垃圾分类课程走进校园,培养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王文欢 编辑/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