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三季度投诉举报情况。26662件投诉中,商品类投诉有15763件,服务类投诉10899件。与以往相比,服务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老年群体消费、预付式消费、房产消费服务,以及旅游出行服务成为四大热点纠纷。
国庆自驾游多注意 小心租到“问题车”
十一来临,计划去哪儿玩?近些年,自由行、自驾游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旅行社减少景点、增加购物、降低餐饮标准、导游服务不到位、景点旅游时间缩水、没有尽安全保障义务致使游客受伤等。同时,因天气、突发状况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旅游者与旅行社发生纠纷的也很多,处理难度较大。
此外自驾游涉及到租车等服务,纠纷也逐渐增多。租车中,消费者对车辆状况了解不清楚,很容易租到“问题车”或者“纠纷车”,不仅影响旅途安全,在车辆使用完毕交付过程中,也会与租车公司产生一些纠纷。比如,出现事故或者损伤时责任难以界定,押金难退或者租车公司趁机乱收费。
因此,省消保委建议:十一出行期间,消费者接受租赁、代理等服务时,要选择有资质的经营者,注意签订合同并认真查看,明确约定双方责任及相关费用,以及遇到意外状况时的应对措施。在合同期间,一旦出现争议,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回家后,第一时间按照合同与经营者交涉或寻求相关维权部门帮助。
老年消费者不要轻信广告 购买商品保留票据
打着健康知识讲座的旗号,或以赠品为诱惑,吸引老年人,实际是为了宣传和推销保健品。生活中,这样的套路很多。而老年人被夸大功效的宣传诱惑,很容易轻信而购买保健品。
南京71岁的蔡先生就听信了某电台的广告宣传。广告称一款参茸灵芝胶囊可以医治各种慢性疾病,效果好,疗程短。他以每盒519元的价格购买了40盒。到货后吃了几盒,却发现身体不舒服。经过检查,他发现商品包装标明的功效与宣传广告严重不符,所以要求将剩余产品退货。经过省消保委调解,商家最终同意退还13000元。
省消保委提醒,老年消费群体购买商品时一定要理性,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各类广告。购买商品后保存好相关票据和资料。此外,家人也要多给老人一些关心与照顾。如果遇到经营者利用恐吓、欺骗等手段强迫老人购买产品,一定要及时报警或者举报。遇到纠纷也可以到消协组织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预付式消费仍是纠纷热点 不要大额充值
预付式消费向来是消费纠纷中的热点,预付卡退款难解约难、不签订服务合同、项目缩水或前期夸大宣传、平台携款私逃等问题频发。一旦发生纠纷涉及面广,消费者损失大资金,追回难度相对较大。
2018年8月,盐城市射阳县消协就接到一起集体投诉。293名消费者投诉称,射阳县某汗蒸馆今年7月份突然关闭。而汗蒸馆的现任老板不同意消费者使用原先购买的汗蒸券。在调查处理中,原先的汗蒸馆老板表示因经营亏损,已不再经营,并拒绝前来接受调解,一度让调解陷入僵局。
后来,射阳县消协根据《消法》的有关规定,将原租赁给汗蒸馆经营的房东列为被投诉方,通知房东前来处理纠纷。最终,房东接受调解,承担了293名消费者购买的6.8万元的汗蒸券的费用。有207名消费者办理了退券手续,共退款为50200元;另有86名消费者自愿办理了换新券手续,换券金额为35800元。
省消保委提醒,预付式消费一定要警惕,不要大额消费。签订合同,约定违约责任,将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房产消费谨防套路 一定要签订合同
房产销售、装修及租赁纠纷也是近期消费纠纷的热点。根据通报,去年消费者汤女士夫妻二人通过南京某公司赴山东威海市看房。签约时,汤女士告诉销售人员,此前曾有过还款逾期,可能不能办理贷款。但销售人员表示,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夫妻俩交纳了11万元定金。
2018年2月,汤女士发现贷款迟迟没有办理,经询问,该公司表示无法办理银行贷款,只能通过其它渠道办理。但是同年1月,汤女士因为家庭矛盾已经离婚。而她的收入无法支付余下的房款,所以想要退房。由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消费者就投诉到了省消保委。最终经过调解,公司退给汤女士约6万元定金。
省消保委表示,房产消费服务中存在很多套路。比如说,经营者私下承诺,实际却难以兑现。房产装修前期承诺与实际不一致。还有些黑中介提供虚假房源,骗取中介费等。因此在房产消费中,消费者一定要注意签订合同,并保留好相关凭证,以便今后维权。在选择提供服务方时,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资质、口碑较好的企业,签订合同时多加注意,防止落入陷阱。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