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美国著名科技企业Adobe举办的第15届全球设计成就奖(Adobe®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 /ADAA)征集活动在纽约公布结果,一套名为“丹杵药坊”的中药包装设计脱颖而出,荣膺当年的“设计成就大奖”。这套包装的设计师,是一位来自中国南京的90后女孩——孔笛。
在所有获奖者中,她是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也是少有的90后,这样的荣誉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设计师来说,已经足够煊赫,但如果你翻看她的履历,又会觉得一切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本科毕业于国内名校东南大学,研究生在美国顶尖的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师从国际著名设计大师Steven Heller,Stefan Sagmeister,Milton Glaser,先后任职于苹果和三星两大科技巨头,在获得ADAA之前,便已经斩获了国内外无数设计奖项。对于孔笛而言,设计既是她创造自我的方式,也是沟通世界的语言。这个生在秦淮河畔、从小爱吃盐水鸭和鸭油烧饼的南京姑娘,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设计师梦想呢?近日,我苏网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设计领域感兴趣?
孔笛:我小学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读书,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那个时候就对绘画和音乐很感兴趣,参加了很多绘画比赛,也得了很多奖。小时候家人开过一段时间装潢公司,所以我有机会接触到室内设计,常常画些家具和室内陈设的手稿,也特别爱看家具产品设计的书。其实那个时候对设计的概念还很模糊,但是一些基础的美学观念是从那时建立起来的。
记者:那后来是什么原因驱使你走上专业的设计师之路?
孔笛: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了本写苹果设计总监Jony Ive的文章吧,那个时候就是抱着很“中二”的想法,觉得想要改变世界,我能改变世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在努力让世界变得像想象中一样美好,只不过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最后甚至只能等着被环境改变。但是我性格中不仅有很坚定的一面,更有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心,这驱使我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制作,不停地完善,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或者想法有用武之地,都会变得更有信心。
记者:在美国读研究生,特别是顶尖专业的研究生,遇到过什么压力吗?
孔笛:研究生应该是目前为止人生最辛苦的两年了。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短时间内语言的确会成为问题。并且国内外的设计环境不同,老师期待我们会的东西也不一样。要强的性格,也让自己更想证明自己。要在很短时间内同时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软件,吸收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不断打磨,最终完成有趣的设计,这种在高压下快速学习、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孔笛研究生时的展览设计Get Crack-inn
记者:怎么会想到以“中药”为主题做设计?
孔笛:这个其实是我研究生的毕业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小时候对中药的记忆。我小时候身体很差,几乎每天都要喝中药调理。家里煎药的时候整个楼道里都弥漫着药味,而且我还每天带药去上学,很不方便。还会有调皮的同学,碰翻我的药。所以到现在我听到中药这个词,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特别多苦涩的画面。今天哪怕我知道中药是有效的,我也不愿意再尝试了。所以这个主题其实是把一个有几千年传统的产业重新做一个形象改观。我做了大众调查,找到了现代都市女性这样一个群体,为她们量身定做了“丹杵药房”这个中药概念。
儿时的孔笛参加医院的“哮喘夏令营”
记者:“丹杵”这个名字是怎么想到的?这个设计很新颖,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点吧。
孔笛:因为当初想要把女性和中药结合起来,所以就想选择一个女性化的色彩。在古汉语中,“丹”即朱砂红,很符合女性意象,同时“丹”也是过去中药的一种形态。而“杵”则是捣药的工具,也和中药有关。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既具有中国文化意象,又符合女性和中药的主题。这种包装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不用把药倒出来加热,尺寸很适合放进开水壶,也容易让女性用手握住并挤出药液。最后还有一个小惊喜,如果你喝完药之后觉得嘴里很苦,可以把包装反过来,里面藏着一颗薄荷糖,立刻清除嘴里的苦味。
“丹杵药坊”设计方案以及项目记载书籍
戳视频,get“丹杵药坊”设计中的巧思↑↑↑
记者:作为一个华人,你如何定位自己?做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设计师?还是关注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美学,将它们展现给世界?
孔笛:我觉得设计不分国界,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而且我现在还处在一个成长阶段,所有经历、学习的一切都会融合到未来的作品中。所以,我更偏向于做一个双面或者多面的角色,把中国传统的美学和思想带给世界,也把世界上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带给国人。
孔笛在旧金山Gray Area Theatre的展览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麻利 编辑/马腾达、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