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2018年09月18日 14:29:47 | 来源:三联节气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风乍起,思乡情甚,这时节最为文人墨客惦念的美食里,“莼羹鲈脍”最是风雅。

  “莼羹鲈脍”实际包含了两种有名的食材:西湖莼菜与松江鲈鱼。西湖莼菜并非生长在西湖,养殖莼菜的农户集中在杭州西湖区双浦镇一带。每年4月,小圆形碧绿的莼菜密密麻麻缀满池塘,村民们趴在船头像采茶叶一样采莼菜,成为春天难得的风景。

  鲜莼菜味道清香,富含胶质,蛋白质、维生素C和铁质,是一道珍贵的水生食品。相传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钱塘“必以莼羹为食”。莼菜采摘完全靠人工,小小的圆叶片浮在水面上,最好的部分沉在水下。因为叶片有黏液,采摘不能戴手套,一季晒下来,农户双手又红又肿,很是辛苦。

  在水下采来的莼菜嫩芽,放在盆里稍清洗后,不久就会被粘液包围。准备好熬制成的清鸡汤,放入莼菜入锅即起,再加少许的火腿丝。如此烹制好的一碗莼菜汤,用调羹舀一勺,胶汁浓稠,入口绵软滑溜,满口清香。

  相比起莼菜的朴素,常与其相提并论的鲈鱼则有更多讲究。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中生动描绘了渔夫捕捞鲈鱼的不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能让渔夫以命相搏的可不是寻常鲈鱼。

  范仲淹的家乡在江苏苏州,从小生活在松江边上,他诗句中提到的鲈鱼便是中国四大名鱼之首的松江鲈鱼,这种鲈鱼的外形非常特别,它的鳃膜上有两条橙色斜纹,好像是2片鳃叶,所以也被叫做四鳃鲈鱼。

  据松江区志记载,天下鲈鱼皆两腮,唯松江鲈鱼为四鳃,且巨口细鳞,鳍棘坚硬。其肉嫩而肥,鲜而无腥,没有细毛刺,滋味鲜美绝伦,是野生鱼类中最鲜美的一种。据说唯有松江北门秀野桥下之鲈鱼为最佳,余皆不及,是为鲈鱼之故乡。秀野桥下鲈鱼之所以珍贵,一为肉嫩而鲜美;一为四鳃,是鱼中之一绝。松江鲈鱼作为我国境内四大淡水鱼之一,一尾四鳃鲈每天要以三四只鲜活河虾为食,成本极高,一条仅40-60克的四鳃鲈售价高达近400元,最贵时甚至一度达到六七百元,对普通市民来说,很难有机会一尝鲜味。

  鲈鱼被赋予特别的诗意或许可以追溯到《世说新语》里晋朝张翰的故事:相传张翰在洛阳做官,只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遂弃官归乡。有人问他,“您现在图一时爽快,难道没想过百年之后的名声吗?”张翰回答说:“给我百年之后的名声还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从此,鲈鱼在文学中有了不爱功名爱自由的潇洒意味,“秋风鲈鱼”,或者“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洁身自好,厌弃仕途,向往家园,追求自由独立人格的象征。

  比如辛弃疾的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白居易的“秋风一箸鲈鱼脍,张翰摇头唤不回。”,欧阳修也说“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皮日休则在他的《西塞山泊渔家》里通过莼菜鲈鱼描写隐居生活的惬意:“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松江鲈鱼的名气和受追捧的程度,有个故事可见一斑。据《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在许昌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钓鱼”的幻术,便叫下人备了一盆清水和一杆鱼钓,当了曹操及众人的面,顷刻间从盆中钓出几尾松江四鳃鲈来,弄得曹操疑信参半,并将刚钓出的松江四鳃鲈,取子牙姜同烧后食用。这个故事后来被编进《三国演义》,妇孺皆知。

  美食家苏东坡则在《后赤壁赋》里提到他的朋友“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于是他们带着烹饪好的鱼和酒,在赤壁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等到了清代,松江鲈鱼已经成为乾隆钦点的江南第一名菜。不仅如此,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日本嵯峨天皇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招待松江鲈鱼,作为最高礼遇款待美国客人;筵席中,周总理自豪的介绍鲈鱼的美味和文化,尼克松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被总理的言辞和风雅所折服。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的时候,点名要吃松江鲈鱼,但忘了鱼的名字,就说要吃尼克松鱼。可惜当时松江鲈鱼因为被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已经濒临灭绝,征用大量渔船也没能捕捉到一条,英国女王只能遗憾而去。

  既然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好鲈鱼这一口,那么鲈鱼到底应该怎么吃才最美味?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园杂兴》,“细捣枨齑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实际写出了江南第一名菜真正的经典做法和吃法。

  这首诗的第一句“细捣枨齑买鲙鱼”,“齑”指的是捣碎的姜、蒜或调味食材的细末,所以它其实是一种蘸料,而“鲙”(也通“脍”)字,它指的是把鱼切成薄片,其实就是生鱼片。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秋天来了,我细细地捣好用橙汁拌的蘸料,然后去买做生鱼片的食材,西风吹拂中,在我眼前的是江南美味:四腮松江鲈鱼。切开的鱼肉如雪一样白,细细切成千丝万缕,吃到嘴里又松又软,酥滑细嫩,鱼的鲜味和蘸料的香味混杂在口中,是说不出的享受。这种享受,除了松江,别的任何地方是不可能有的。

  这首诗说明,在吃鱼生这件事上,日本这个徒弟并没有中国师父追求的极致。日本料理的刺身,除了极少数鱼类切得薄如纸之外,其他的通常都是鱼肉条或者鱼肉块。而中国古代切生鱼片的技术,讲究切得越薄越好,最好切成细细的丝,叫做“脍缕”,这样不仅口感好,而且蘸着蘸料更入味。切好鱼片鱼丝之后,要倒在干燥的纸或者布上,让它吸去刀切时压出的肉汁。刀功高明的大师,不仅鱼片薄如蝉翼,鱼丝细如蚕丝,而且倒在纸上,白纸可以几乎不湿。

  说完了生鱼片,当然要说一说蘸料。通常的吃法是蘸芥末酱,白居易就写过“鱼鲙芥酱调”这样的诗句,但最为经典的吃法,叫做金齑玉鲙,金齑指的是色泽金黄的蘸料,玉鲙就是说肉白如玉的生鲈鱼片了,这道美味的秘诀就在于蘸料,也就是金齑。根据古书的记载,金齑的做法很复杂,将蒜、姜、盐、白梅、熟栗子肉、粳米饭,还有诗里“细捣枨齑买鲙鱼”提到的橙子皮或者橘子皮,捣成碎末,用好醋调成糊状,这样蘸料不仅因为有姜蒜可以像芥末一样去除鱼肉的寒气,还有栗子肉和粳米饭的微甜,白梅和醋的微酸,橙皮的果香,再通过淡淡的盐来提味,加上生鲈鱼片本身的鲜味,这样的搭配,一口下去,自然满口鲜香。加上金黄雪白的卖相,金齑玉鲙风雅之至的名字,很早就是一道名菜,隋炀帝品尝之后曾赞不绝口,说“金齑玉鲙,东南佳味也”。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