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材料学家,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闵乃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9月16日17时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岁。

闵乃本
闵乃本,著名晶体物理学家,1935年8月生,江苏省如皋市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闵乃本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为讲师,1980-1984年为副教授,其间1982-1984年为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副教授。1984年8月特批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86-1987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作访问教授并获荣誉博士学位。1987年10月起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0年9月起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创始人和首届系主任。
闵乃本院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晶体生长、晶体缺陷与晶体物性研究,他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国家人工晶体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专家。他曾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量子调控等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立和实施。
闵乃本曾提出“介电体超晶格”概念,建立了“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了准周期介电体超晶格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波长的激光倍频和直接实现激光三倍频,随后用实验证实。2006年,闵乃本院士关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使介电体超晶格从冷门变成国际热门,也催生了“畴工程学”新学科的诞生。闵乃本院士的科学贡献,极大地推动了微结构功能晶体的发展及其应用,丰富了凝聚态物理学、非线性光学等学科的内涵,引领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2013年12月20日,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4月18日发现、国际编号为199953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闵乃本星”,成为第10颗“南京大学系”小行星。
闵乃本致力于教书育人和科研团队建设,他所领导的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20多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所组织的历次评估中均名列前茅。19年的坚持,闵乃本收获了一流的科研成果,还培养出了一流人才,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4名长江学者。陆延青、王振林等博士在科技教育界已崭露头角,其中祝世宁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闵乃本院士在担任省政协领导和主持省九三学社工作期间,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自己科研工作的特长与优势,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为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彰显了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践行者的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形象。
闵乃本院士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教育界、九三学社和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闵乃本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立德树人,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在关心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关心政协和九三学社事业的发展。他的高尚品德和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曾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作出自己的贡献。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引领人类科技发展的一部分责任,要由中国科学家来承担。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他的研究和追求,永远也没有止境,老人走好。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糜梦逸、南京大学官网、百度百科 编辑/国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