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9月15日至16日,第三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在南京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召开。来自全国的200多位社区治理领域专家和创新单位代表,展示了各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成果,研讨深化社区治理创新的思路举措。
新思路:“互联网+”打造品牌特色
13个省(市)的代表分享了社区治理的经验做法,上海长宁区立足大城治理探索基层治理“一体化”,佛山市禅城区用共享理念呼唤“新熟人社会”温情回归,成都武侯区深化社区、社会、社工“三社联动”,南京建邺区打造“五微”共享社区平台……
“线上线下互动”、“互联网+”、“大数据+”成为此次论坛的热点和高频词。
南京市建邺区的“五微”共享社区平台正是通过“网格+网络”全覆盖、“线上+线下”联动,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厘米”。建邺区社建工委书记徐文政介绍,平台以“微平台、微心愿、微行动、微实事、微星光”为主题, “居民有困难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我们的居民、志愿者、党员,就可以去认领。大家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慢慢由陌生人变成了自家人。”“五微共享社区”的线下实体店“建邺五微驿站”也在近期全新上线,打通“线上+线下”互动,每天早5点到晚20点,为城管、保安、保洁等城市服务者和鳏寡孤独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歇脚、热饭等五大类20项免费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也获得了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陈越良的“点赞”。
“硬骨头”:农业小岛变为城市花园
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办地,南京建邺江心洲街道在社区治理和服务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也受到广泛关注。原本一座以种植葡萄经营“农家乐”的农业小岛和岛上的居民,如何改变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适应城市生活,成为具有国际元素的洲岛新市民,成为江心洲街道近些年来一直努力探索、全力解答的一道社区治理难题。
江心洲街道办事处主任刘雪涛表示,借“智”发展成了江心洲打开社区治理新局面的最佳选择。“街道和南京艺术学院进行合作,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露天电影节和“洲岛梦”群众文化艺术节,计划用2年时间,对全洲干部群众进行文化艺术轮训,提升全员文化素养。”在社区治理方面,建立清华大学—江心洲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成立了由8位专家、教授组成的江心洲街道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团队,由清华大学选派优秀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到江心洲挂职锻炼,深度融入江心洲社会治理项目建设。项目参与者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博士后吕浩向记者介绍了项目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比如在保证绿化的情况下,为居民留出一部分公共空间,大家可以在这里聊天或者进行一些社交活动,让“村转居”有一个适应过程;再比如要居民多提供一些职业规划的安排,让离开土地的他们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掌握工作技能,融入城市生活,也能在社区更有归属感。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罗聪懿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