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 泰州支边老人守望水库60年

2018年09月14日 11:37:51 | 来源:泰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7月,2018丝路信使国际自行车赛在泰州开赛,历经近一个月的骑行进入新疆后,丝路信使将45封来自远方亲友饱含深情的书信,送到沿途收信人的手中,第一封信就是泰州老友宋如章嘱托交给曹桂荣的,“我就问问,这么多年,你在那边还好吗?”

天山脚下 泰州支边老人守望水库60年

  瞒着家人去支边

  经过近一个月6000多公里的骑行,丝路信使陈玉江、黄建林和朱佩辰,在当地邮递员的带领下,给曹桂荣送去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寄信人是与他阔别多年的泰州老友宋如章。

  “我心里一直挂念你,你在那边还好吗?”宋如章在信中这样写道。

  读着这封信,曹桂荣红了眼圈。他的思绪飘到了上世纪50年代。那时巴里坤县还没有水库,农田灌溉用水全部是依靠山里的积雪融水和地下泉水。1959年,巴里坤县开始修建第一座水库——大河团结水库,建设大军由江苏支边青年和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组成,所以命名为“团结水库”,曹桂荣就是当年这批江苏支边青年中的一员。

  曹桂荣毕业于大伦中学,当年广播里不断播放着:“好男儿志在四方,青壮年支援边疆。”这让他燃起了支援边疆的念头。父母不答应,17岁的曹桂荣就瞒着家人出发了。因为走得匆忙,什么行李都没带。

  “我记得从镇江到乌鲁木齐的火车开了7天半,每到一处都有人夹道欢迎。”曹桂荣说。

  刚到巴里坤的第一天,曹桂荣被派去割粮食,手都割烂了,年长一些的青年劝他,“你还太小了,回去上学吧。”倔强的曹桂荣坚持了下来。

  “当时修水库,用担子挑,用肩扛,非常艰苦。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1960年3月,团结水库一边修建,一边开始蓄水了。”曹桂荣回忆,“水库未修建时,山水、泉水随着弯弯曲曲的地形往下流淌,浇水时浪费的多,流到地里的少。”

  巴里坤的冬天特别冷,室外温度低于-40℃,支边青年们依然坚持挑担。

  守护水库六十载

  现在,77岁的曹桂荣是大河镇水管站退休老职工。他的家在距离水库不到2公里的地方,站在曹桂荣家的窗户向南看,就能看到团结水库和远处的天山。

  团结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后发挥出了显著的灌溉效益,巴里坤县陆续开始修建水库和塘坝。曹桂荣也开始坚守管理水库,这一守就是近60年的时间。虽说离开家乡已有半个世纪,曹桂荣依旧乡音未改。

  “我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管水。”曹桂荣说,平时要进行水温记录、水量测量,定期将流量、库容等数据汇报给水利部门,再根据每个生产队、生产组有多少地,计算需要多少立方水。在他管理团结水库的那些日子里,从没有发生过垮坝事故,“有一次风大得很,我们抓紧用水泥板加固,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曹桂荣的妻子年轻时生了一场大病,很早就去世了,儿女成家后在乌鲁木齐和哈密定居。

  1998年退休后,曹桂荣一个人留在了巴里坤,依旧住在这个1976年建的平房里,平时他会到水库周边转转、看看。

  “我做梦都是在家里的场景,但是可能回不去了。”曹桂荣说,几年前,他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大不如前。

  如今,曹桂荣的弟弟妹妹已经有三位去世了,老家还剩最小的妹妹。

  曹桂荣说,“现在的生活也挺好。”曹桂荣住的平房大约20平米,结构简单,没有电视,泥墙上贴了一张中国地图,平房北侧的库房里一边存着木材,另一边养着鸟,院子西侧种了树、养着鸭子,东侧的菜园里栽种着各样的瓜果蔬菜。

天山脚下 泰州支边老人守望水库60年

  临别前,曹桂荣拉着丝路信使的手,反复叮嘱,“我在这边挺好的,让家乡人放心。”


(来源:泰州晚报  编辑:杨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