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欢快的徽州民歌、浑厚嘹亮的舟山渔工号子、优美宛转的昆北民歌……9月8日,长三角民歌邀请赛在昆曲发源地江苏昆山开唱,来自江浙沪皖四地的14支民歌队伍用各自方言再现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原生态民歌。
《阳澄渔歌》《春风吹来百花开》《乡音练曲》《摇船情歌》《牧牛花鼓》等14首原生态民歌运用说、唱的方式,旋律跌宕起伏、洋溢着欢快而轻松的劳动气氛,展现了劳动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当地吴侬软语的江南文化特色,以最美乡音唱响长三角。
经评选,吴歌独唱《春风吹来百花开》、高淳民歌表演唱《高淳秧歌》、芦墟山歌对唱《摇船情歌》等五个节目获评“最佳传承奖”;昆北民歌表演唱《城隍潭边民歌王》、如东民歌男声小组唱《马伕魂》、阳澄渔歌表演唱《山歌汆满阳澄湖》等五个节目获评“最佳表演奖”;新编河阳山歌对唱《莳秧歌》、昆北民歌对唱《阳澄渔歌》等四个节目获评“最佳创编奖”。此次活动还进行网络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72000人。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文化部门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彼此联结的通道,增强文化集群影响力,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新平台。此次活动的举办,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民歌为载体,加强江浙沪皖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
昆曲特色文化小镇
民歌在江南又叫山歌、渔歌或菱歌,是人们在田间、江河边劳动时唱的歌,旋律深受昆曲中南曲影响,歌风委婉流畅。其实,许多读者不知道的是,昆北民歌与昆曲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唐代宫廷艺人黄幡绰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融合戏曲和当地小调,成为最早的昆山腔雏形。以此为源头,“百戏之祖”昆曲在昆山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顾阿瑛、梁辰鱼等戏曲名人都与昆山巴城颇有渊源。
近年来,昆山巴城镇积极打造“昆曲特色文化小镇”。先后成立昆山小梅花戏剧团、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等8个昆曲组织;培养了一批昆曲名家新秀,输送近30名优秀学员至专业戏曲学校深造;出版《昆曲探源》《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昆曲著作20部;吸引昆曲动漫、昆曲主题民宿餐厅、昆曲酒吧等各类昆曲产业企业10家;打造昆曲小镇探源游、生态休闲游、宜居游等6条旅游线路;形成了“周周有拍曲、月月有讲演、半年有曲会”的浓郁氛围。
(来源:精彩江苏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