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启示录】陕西贵州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启示 (2):贵州铜仁田坪镇安置点: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建设

2018年09月08日 18:53:52 |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贵州,推动“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不是“为搬而搬”,也不是简单进行人口空间转移,而是把它与提升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与推动脱贫攻坚和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在贵州铜仁东北部的田坪安置点,记者看到,搬迁后的移民生活脱了土气、变了模样,集中居住带来的不只是钢筋混凝土铸就的“水泥森林”,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音乡情。 

  江苏台记者黄娴:看到这一栋栋古式的侗族鼓楼,记者来到了位于贵州铜仁玉屏县的田坪安置点。吊脚楼、乡愁馆,让记者感受到了日益浓郁的侗族风情。当然在这里,记者也能感受到四通八达的路网以及日益完善的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传统与现代各放异彩却也水乳交融。

  贵州铜仁俗称“黔东门户”,田坪安置点就坐落在它的交通要害处。这里距高铁铜仁南站30分钟、距铜仁机场约1个小时,紧邻玉铜快速通道。在推进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贵州的思路是,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千方百计拿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起,田坪安置点在玉屏县城城郊开始规划建设,共安置了周围20个自然村的360户人家,共1683人。

  陈小妹一家就是从40公里以外的新华村搬来的。陈小妹介绍,新房子住进蛮舒服的,给大家全部装修好了。电视、沙发、客厅也很大,厨房里的柜子碗架都是配好的,桌子板凳也是配好的,洗手间里的热水器也是安装好的。以前我们在家洗澡很不方便,用灶烧水,把热水倒在盆里洗澡。

  很多搬迁户和陈小妹一样,说起新家赞不绝口。 从2016年起,按照每人20平米、每平方米1500元标准,贵州以县为工程实施主体,对集中安置点进行统规统建,每户人家基本的家装设备和家用电器配备齐全,真正做到“拎包入住”,小区里10米一个路灯,20米一个垃圾桶,整洁的村容村貌直让老百姓们感慨,生活变了模样。

  记者注意到,田坪安置点的配套非常完善,有两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一所中学、一家二甲级综合性的医院,以及1万2000平米的商业区。从记者所在地出发,5分钟就可以到达幼儿园,10分钟就可以到达小学和中学,7到8分钟就可以到达最近的农贸市场,基本上实现了15分钟的生活圈。

  “异地搬迁、集中安置”不是单纯地“赶农民上楼”,而是要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真正过上好日子。基于这一考虑,贵州田坪安置点的规划从一开始就被放到整个城市规划中“一盘棋”统筹,合理分配就医、就学、就业等公共资源;很多细节的规划也是着眼于此,比如,考虑到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安置点端出了“楼上居住房、楼下门面房”的规划设计,将“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吸引玉屏城区很多大企业订单来此就地消化,实现搬迁居民“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贵州遵义利丰鞋材有限公司面料部课长田景英介绍,这样安置车间,即使平时在家里照顾小孩老人, 也有一份工作就业了。工人每个月差不多能有两千多的工资,而且针对鞋子的制作程序不同,企业提供从零开始的培训。

  与田坪安置点对街相望,一块规划中的、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米的乡愁馆正在抓紧建设,龙门水车、老式木床、八仙桌……这些从搬迁户家中收罗来的各种老物件尽收眼底。依托侗族的民俗和文化资源,这里将打造特色广场区、侗族文化风情展示区、餐饮娱乐区、民宿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为更多的搬迁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田坪安置点移民罗康松介绍,展示区里有些家具还是父母用过的,每当看到这些东西,就像是回到了老家一样。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副县长杨代军表示,通过移民安置区配套的民俗设施的打造,一方面解决移民搬迁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个方面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侗族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娴 尹美又 龚俊杰 查金)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