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一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两位老兵相隔半个世纪后相见

2018年09月05日 07:10:24 | 来源:现代快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世纪 60 年代末,南通籍战士倪昌茂和泰州人左椿龄同参加抗美援越战争。由于战斗激烈,负责炊事班后勤工作的左椿龄上前线立下二等功。巧的是,当时左椿龄的战斗事迹材料就是在师政治部工作的倪昌茂整理。记者获悉,此后倪昌茂从部队转业回泰州工作,与左椿龄失去了联系。今年 8 月,77 岁的倪昌茂无意中得知左椿龄后来也转业回了泰州,于是千方百计想要寻找到这位战友。9 月 1 日,在多方寻找后,两位古稀老人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相见。

△再次相见,倪昌茂(右)和左椿龄两位古稀老人比试臂力

  一场跨越 52 年的寻人

  1965 年,当时正在南京上大学的倪昌茂奔赴援越抗美战场,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个叫左椿龄的泰州人。

  "那时候我在师政治部,他最早在连队当司务长。"倪昌茂回忆,由于战斗很激烈,当时负责炊事班后勤工作的左椿龄也上了前线。在战场上,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左椿龄英勇作战,荣立二等功。

  倪昌茂说,当时两人虽同在越南战场,但互相并不认识。直至第二年,部队返回山东驻地,召开表彰大会,自己才与左椿龄第一次见面。"我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当年他的事迹材料就是我和同事们负责整理的。"

  后来倪昌茂从部队转业,调回泰州工作,从此与左椿龄失去联系。

  时间一晃过去了 52 年,当年的小伙如今已成了古稀老人。前不久,倪昌茂听南京战友说,当年左椿龄也已转业回泰州兴化老家。

  "当年的战友如今也有 70 多了,他生活的还好吗。"于是,倪昌茂通过战友、朋友帮助寻找左椿龄,后来又求助于当地媒体,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左椿龄。

  原来战友就住在身边

  巧的是,左椿龄本人从媒体上得知了当年战友在寻找他的事,心情激动的他主动让女儿左原联系了倪昌茂。

  "父亲得知老战友在的找他,心里特别激动,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左原说,父亲 1961 年秋天从南京供电局入伍,1966 年春节随部队前往越南战场。

  "战场上条件特别艰苦,没有蔬菜也没有肉,只有罐头和大豆。"作为司务长的左椿龄,为了改善战士们的伙食,就用豆子发豆芽、磨豆腐,想着法给战士们改善伙食。有时,他还会给战友们想办法包上一顿饺子。

  让他最难忘的那次战斗,是 1966 年 7 月的一天。那次美军出动了多批次、多架次的飞机前来轰炸。战士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吃饭,左椿龄就带着炊事班的战友爬山坡、绕弹坑,把凉好的开水和饭菜送到战场。战士们轮流吃饭,左椿龄就带着炊事班的战友补上,继续战斗。正因为炊事班突出的表现,左椿龄班上共有三人获得了二等功臣的荣誉称号。

  1979 年左椿龄转业回到兴化朝阳镇政府工作。因为老伴走得早,12 年前,女儿左原将他接到身边和自己一起生活。

  得知自己要找的战友居然就生活在泰州市区,离自己的住地不到 30 分钟车程,倪昌茂哑然失笑,当即决定上门拜访。

  两位老兵时隔半个多世纪相见

  9 月 1 日上午,在外孙和爱人朱玉英的陪同下,倪昌茂来到老战友左椿龄所住的小区。

  门打开的那一刻,两位老人的手就紧紧拉在一起,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父亲为了今天的见面特意穿了崭新的军裤。"左原告诉记者,见面前几天父亲格外兴奋。

  "我记得有座铁索桥,晚上不敢开灯,前面一个战士穿白衣引路。"刚坐在一起,两位老战友就有了共同的话题。

△倪昌茂(右)和左椿龄在讲述当年在战场上的事迹

  这次来见老战友,倪昌茂特意带上了自己的几个"宝贝",有当年在部队的合影,退伍后一些战友的联系方式,以及一把梳子。

  想到当年那场战争,两人的眼眶都微微泛红。"很多战友没能回来,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让人意外的是,看到倪昌茂从口袋中掏出美军飞机残骸做的梳子,左椿龄竟然也有一把同款的梳子。

△两位老人竟然都有一把当年部队发的纪念梳子。

  倪昌茂说,当年部队将打下的敌机残骸熔炼后做成梳子发给士兵留念,只有少数人有。

△两位老人收藏了 50 多年的梳子。

  "弹指一挥五十载,异国战场情犹在。殊途同归今又聚,笑看晚霞添重彩。"看着老战友身体健康,倪昌茂情不自禁现场写下一首诗。

△倪昌茂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诗。

  "叔叔,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常来玩。"左原说,父亲老家在兴化,在泰州亲戚朋友少,这次能够见到倪昌茂夫妇也是一种缘分,希望两家人以后就像亲戚一样走动。

  两人也约定,近期到倪昌茂家坐坐,聊聊当年的峥嵘岁月。

  (来源:现代快报,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