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共同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新一轮的博士扩招近在眼前。

《意见》提出,适度提高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1983年5月27日,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
我国博士学位制度始于1981年,从1982年招生302人,到2017年招生8.39万,累计招生115万人,博士生人数已连续十多年全球第一。1999到2004年,伴随大学扩招,博士招生人数经历了短暂的高增长时期,从1998年的1.49万增加到2004年的5.3万,年均增长超过20%。

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变化曲线
由于招生人数增长过快,博士培养质量下降。据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2005年以后,博士招生人数受到控制,年均增长不足4%。
本次博士扩招,一是由于对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二是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在学研究生总规模290万人,并将“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
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其他一些知名高校也随之跟进。加上近年来博士学制逐渐延长为四年,导致高校后勤保障尤其是住宿方面出现问题。今年暑假,北大和北师大都曾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

博士扩招 增加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
荔枝小编以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就离不开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因此博士该不该扩招,其实不是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否则哪怕不扩招,博士头衔也照样会贬值。
各方观点:
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表示:“很多博士生毕业已年近30,面临着工作、婚姻、育儿的巨大压力。应该允许部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当然这个范围不宜过分扩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孙亮认为:“博士学位的教育依然要走精英化的道路,不要在规模的发展上丧失博士学历的含金量。”
新京报认为,《博士生扩招,数量和质量当“比翼双飞”》: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在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和博士生管理制度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现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双重目标。
金融智库网认为:国家这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向。一方面企业最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不会胡乱选拔输送人才去进行深造,此外企业也能够为人才深造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赵英雷 编辑/国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