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他在中国驻扎伊尔大使馆工作

2018年08月28日 09:32:07 | 来源:常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暑假还没过完,曲群就已经在朋友圈里发出征集令了。“10月15日的南美洲团又超卖了!今年不再组团了,还想去的,明年找我吧!”作为中国国旅常州分公司总经理,已经50岁出头的曲群每年还是会亲自带几个精品团。这么多年来,他早已走遍了全世界各地,用过的护照已经厚厚一大摞。

  而30年前,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曲群,曾被派往非洲工作。忆起当年,曲群感慨,“那时候出国真是太稀罕了,整个震动了街坊四邻啊。”

  欢送会上,幼儿园老师都被请来夸夸“好学生”

  1988年,改革开放虽然已经10年,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仍然是件十分稀奇的事。

  那年,曲群23岁,从技校毕业几年,在常州大酒店的前身小营前饭店当一名电工,兼任单位团支部书记一职。小营前饭店是当时的市政府招待所,属于市外事办管辖。他记得,当时分管他的部门领导是工作狂,受其影响,他工作起来也是从不计较,加班更是随叫随到。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为他赢得了被外派海外工作的机会。

  当年,中国外交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驻外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要求思想品德好、工作表现好,还必须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或先进工作者。曲群被单位推荐,通过审查,成为中国驻非洲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工作的唯一的常州人。同年3月,赴外工作人员集中到北京培训,学习外交礼仪、政策法规,7月份,就出发去非洲工作了。

  曲群赴非洲工作前,单位欢送会留影。中间一排居中为曲群及其父母。

  曲群至今还保留着30年前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每个人都咧着嘴笑得很开心。那是出国临行前,单位将他作为典型,为他开了欢送会,拍了合影。有意思的是,照片上,除了曲群和父母,以及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还有他幼儿园、初中和技校时的老师,单位专程请他们来讲述“好学生”曲群的事迹。“其实我读书时挺调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好又听话的优秀学生,老师们却纷纷把我夸得一朵花似的,弄得我又好笑又惭愧。”也难怪,那个年代,能有机会去驻外大使馆工作,那绝对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耀,沾到点关系的人,也觉得脸上有光。

  1988年7月,曲群和其他从全国各地选出的同事结束外交政策培训,从北京飞赴非洲扎伊尔的首都金沙萨,那也是曲群第一次坐飞机。要知道,那时候常州老百姓能坐绿皮火车去趟北京,都已经是非常开心的事。

   整整三年没回家,修好了没见过的坏电器,学会了开车还有法语

  从1988年7月到达扎伊尔,整整三年,曲群没有回过家。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和网络,与家人联系全靠一封封书信。

  整个大使馆大约有二三十人,除了大使和夫人以及部分工作人员是单独住在大使官邸外,他和其他外交工作人员都在使馆内一栋九层高的大楼里工作生活,办公室、宿舍、食堂,全都在这栋楼里。整个使馆的厨师、园丁、理发师,都是从国内各地挑选来的。

  曲群回忆,使馆的岗位设置是十分精简的,一人要身兼数职。他的工作岗位是电工,说是电工,所有水电的事他都要做,后来还负责使馆的一部分日常采购。使馆有时宴请外宾,曲群和同事还要充当服务生,帮着接待外宾。这些都让他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和成长。

  曲群30年前去非洲驻外工作时用的公务护照

  那时候,对他最有挑战也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就是将大使馆原来已经废弃的、有些在国内自己都没见过的电器一样一样地修好。比如使馆内的复印机坏了,因为牵涉到国家机密安全问题,不便拿到外面去修。曲群自己一样样拆开、一点点摸索,竟然修好了。还有放映录像的投影机,也是他修好的。工作人员的业余生活其实比较枯燥,大型娱乐活动无非就是看看老电影或投影录像,录像带也是通过专门的信使定期从国内背过来的。

  说到信使,大概是全使馆最受欢迎的人了。那时候,写了信不能马上寄,要等信使来了,将信件带回国,再从北京分别寄到国内各地。信使一个月来一次。而每天去使馆专用信箱拿国内来信,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每个人都等着的,要是有自己的家信,那是要开心几天的。”

  除了看录像或电影,娱乐方式还有打康乐棋、 台球,有时还举办麻将和扑克比赛。曲群告诉记者,在常州时他麻将怎么也学不会,到了非洲,居然拿了个使馆的麻将比赛冠军。那时,每逢中国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大使馆都要聚餐,还要表演节目。每周三,是固定吃饺子的日子,大家一起包饺子。那时候,使馆的伙食还是相当不错的。

  扎伊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为了方便工作,刚到非洲,使馆就组织大家学法语、学驾驶,曲群就在那时学会了开车并拿到了驾照。而他迄今带出境团还时不时能派上点用场的“三脚猫”法语,就是30年前在中国驻扎伊尔大使馆学会的。

  曲群回忆,大使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抓得很严,平时三天两头要政治学习。毕竟,驻外使馆人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一言一行都要慎重。驻外工作期间,曲群还入了党。

  非洲当地人十分友好,清凉油是最受欢迎的礼物

  驻外生活虽然有点平淡枯燥,但在曲群的回忆中,温暖有趣的事情也不少。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已经有一些援建非洲项目,一个集团往往有几百名工人。当时,非洲当地的超市里,蔬菜只有很少的品种,中国工人吃不惯。为了改善伙食,也为了节省开支,援建工程项目部往往会开辟土地,种上中国的蔬菜,养上鸡鸭。曲群那时候年轻又活络,为改善使馆工作人员的伙食,经常深入到这些工地中,找老乡拉关系交朋友,带上几瓶二锅头与他们交换蔬菜、馒头等。工程队中北方厨师做的大白馒头那是特别地好吃。

  曲群回忆,非洲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很贫困,住在泥草搭建的房子里,饮食习惯十分粗陋,主食永远是马铃薯,有时抓点小鱼或虫蛹直接烧烤一下,手抓着就吃上了。他们对中国人很友好,总以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也很了解中国人的喜好,经常会有黑人朋友扛着从刚果河里抓到的比脸盆还大的甲鱼来使馆门口兜售。因为当地人从来不吃甲鱼,所以这些甲鱼是又大又肥。使馆厨师会再加入一只老母鸡,来一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霸王别姬”。

  非洲人民对中国人十分友好。有一次,曲群开着车出去办事,车子不小心陷在泥塘里,当地的大人孩子马上跑过来帮忙推车。出泥塘时他一踩油门,轮胎上的泥浆水一下子飞溅到了大人孩子们身上。他很不好意思,他们不但不以为然,反倒乐得哈哈大笑。

  曲群在非洲的留影

  还有一件趣事,非洲的蚊子多,中国产的清凉油,在当地是最受欢迎的小礼品。去政府部门办事,递上一盒清凉油,事情就办得特别顺畅。

  1991年7月,工作三年期满,曲群回到了常州。回国经过北京时,他在免税店带回了电视机、冰箱、音箱这三大件,那时候,国内买这些时髦电器还很紧俏。他说,物质上的收获只是暂时的,更大的收获来自于这三年无形的熏陶。虽然他只是一名最普通的工作人员,但这三年的使馆工作生涯,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这才是让他受益一生的财富。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