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2018年是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国家战略以来的第40个年头,又是高质量发展“元年”。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江苏全力奔跑ing!可形势逼人、强手如云,又该如何加速前进,获得“进阶版秘籍”?24日,一张问卷在苏州金鸡湖畔徐徐铺开,百余位专家学者为回答而来,可谓群英论“道”,好不热闹!
求是杂志社社长夏伟东致辞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并主持会议
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介绍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咖位足!群英“智汇”齐把脉
由求是杂志社和江苏省委主办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集结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企业家代表等约150人,深入学习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围绕在新的起点上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积极探寻新思路、新路径,旨在推动形成一批务实管用的思想成果,为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境界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推动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在实践中破题。“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需要不断思考与作答。下午的分论坛上,29位专家学者分两组发言、研讨,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献智慧、出良策。
具体怎么干?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辛向阳:高质量发展一定是立足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造业高端化问题,我们要抓住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实现高端制造,如果这些做不到,整个经济很难进入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关口很难跨越,而且制度也不稳定。那么,如何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我们要研究整个世界经济规律,特别是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找到规律性,很好地解决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实现弯道超车。
沈坤荣: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两个重点:一是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适应不确定性增强的国际环境,要审时度势布局“一带一路”,在全球竞争格局演变中争取开放红利;二是防患化解潜藏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未来,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键要处理好三方面:1、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美丽乡村发展与建设;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发展。
张二震:江苏是利用外资大省,利用外资是江苏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设立12.14万个外资项目,协议使用外资840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总量达4250亿美元。目前利用外资方面正面临几个困境:“浮萍经济”风险开始显现;“双重夹击”挑战日益严峻;利用外资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任重道远;利用外资的外部环境不再宽松。
改革开放之初,江苏产生过“苏南模式”“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敢为人先”的先行先试精神。在新一轮扩大开放中,江苏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振“敢为人先”的先行先试精神,以继续领先半拍的方式走在全国开放的前列。一、实现引进外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二、实现从利用初级要素向培育高级要素转型;三、实现从让渡本土市场向开放本土市场转型;四、实现从传统模仿创新向开放式自主创新转型;五、实现引资政策从优惠政策向竞争政策转型。
徐康宁:江苏有非常好的创新资源,首先是高校科研院所相对较集中,第二有一大批比较有优势的产业,第三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通江达海,地处长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是要紧紧抓住创新这条主线,从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各个方面来入手,尤其是科技创新。
如果把江苏创新发展的一些成就和不足与全国一些先进地区去对比,我们发现江苏更有必要突出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江苏也能涌现一批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样在创新方面、在世界有一席之地的龙头企业,引领整个产业在创新升级方面跃上一个大的台阶。
江涌: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包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等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挑战。江苏省委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改革,包括高校的日常改革。我们高校人才培养要紧贴国家战略需要,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州大学从2011年开始,成为全国设立“试点学院”的17所高校之一,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已经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另外,苏大推进“书院制”人才培养改革,目标就是在原来强化第一课堂的传统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利用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荔枝记者/沈颖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曹鹏 编辑/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