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许多慢粒白血病患者因购买不起价格高昂的正版进口药,只能依靠主人公程勇铤而走险,帮助“代购”便宜的印度仿制药,来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生命。
电影背后所反映的“天价药”问题,引发了大众深思。
为提高我国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中国医学界一直在努力。今天(8月24日)上午,由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健康江苏高峰论坛”暨“2018年肾脏病南京论坛-肿瘤肾脏病学”在南京开幕。来自国内外肾脏病、肿瘤病学、消化病学的多位著名专家汇聚金陵,分享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科技研究成果。
借此盛会,我苏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健。作为国内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专家,丁健院士长期致力于肿瘤药物研究,带领团队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药物作用机制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绩。
推动“个性化药物”研发,制“国产好药”
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国内医药研发水平的提升。丁院士告诉记者,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抗肿瘤药物进展非常迅猛,“正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据丁院士介绍,他所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1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临床研究。他表示,肿瘤病人能够用上国产的好药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视频:丁健院士接受我苏网独家专访)
本次高峰论坛聚焦肿瘤肾脏病学,重点关注如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避免对肾脏器官的损伤。对此,丁院士告诉记者,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对肝肾和骨髓造血系统的损害。“药物都有两面性,而且对不同疾病,它的毒副作用也不一样。所以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该要衡量究竟是药物的治疗效果更重要,还是所起的毒副作用更加重要。”丁院士表示,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是研发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除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丁院士认为,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应根据国人体质,研发“个性化药物”。“第一,要根据中国人自己的发病特点来研发新药,不同国家、人种之间的发病情况并不一样。第二,要区别‘敏感人群’。同一种药不可能治愈所有的肿瘤患者,这就要求制药者能针对病人的不同体质,研发‘个性化药物’”。
好药买不起?应客观、全面地看待
研发新药是一项投入极高、周期漫长的浩大工程。原研药从实验室的研发、申报、试验,到成功获批上市,其中的成本是以亿为单位的。根据统计,平均每个原研药上市的投入成本为11.25亿美元,而中间的时间成本,最短5.5年,最长超过23年。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丁院士表示,研发新药所付出的巨大成本需要回报本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没有回报利润,就不可能有新药物的研发。“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像印度那样去做仿制药。知识产权如果失去保护,那么大家的创造积极性也就没了。”针对《我不是药神》中患者“买不起药”的现象,他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像电影所呈现得那么简单,并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医保制度不健全,国家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不够。
第二,药品销售途径不合理。丁健院士表示,如今我国药品销售虽有两票制(即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但实际仍存在许多中间环节。“一方面,药品研发厂家的大量投入没有回报,也没有精力做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经过层层环节,药价不断升高,导致很多病人买不起药,”对此,丁健院士提出,“应尽可能减少药品的流通渠道,让患者能够直接或通过较少的环节就可以买到药。”
第三,支持中国原创药物的研发。“进口药昂贵,如果我们开发出了自己的药,那价格自然会低很多。”
“我希望通过多方面配合,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让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提升全民健康 体现江苏特色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国人的健康问题。“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国家越是重视人的健康,就说明这个国家越成熟。”
身为江苏无锡人,丁院士表示,虽然他身在上海,但一直非常关心家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江苏整体医疗水平是不错的,作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在地理上也有优势,所以我希望江苏的医疗事业,能在全省建设‘健康江苏2030’背景下,走在全国前面。”对江苏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丁健院士希望,作为地方政府,江苏能在健康卫生事业上投入更多经费。
访谈最后,丁院士对江苏的医药卫生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期许,“我本人作为一名药物研究工作者,希望江苏的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能够更加重视药物的临床试验。在这方面,江苏有一些医院已经做得很好,比如南京的八一医院。江苏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希望医药工作者共同努力、更加努力,建设好国民的健康事业。”
(记者/方媛 摄像/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