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高,还带“感”!1200余扬州籍大学生“家乡一日游”,心中有了新梦想

2018年08月17日 22:14:46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8月16日,古城扬州。1200余名来自不同高校的扬州籍大学生,在市直、宝应、高邮、仪征、江都和邗江六个片区同步参加“千名大学生看扬州”活动。短短一天时间,他们聆听故乡的创业就业政策,走入一家家企业、一个个园区,感受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共看扬州发展新变化,共话莘莘学子家乡情。记者跟随采访,沿途听大学生讲述着他们对故乡发展的感受,聆听他们心中浓浓的思乡、爱乡、报效家乡的心声。

  引才好政策

  让学子们心里有底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政策20条’,构建了‘2+N’人才政策体系,每年市本级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平台载体建设、金融扶持奖励等工作,吸引了一大批名校优生来扬创业创新,并连续5年实现高校毕业生净流入……”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道。

  这几年,扬州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与激励、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政策,为他们的发展打造最良好的环境。扬州发展不仅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基础人才,完善的政策将为大学生们回家创新创业、回扬建功立业保驾护航。

  为了让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市人社局为扬州籍在外学子们编制了一份“人才需求信息表”,其中提供了271个用人单位3799条人才需求信息,需求专业、需求人数、待遇、联系人等一目了然。这个“掌中宝”让大学生们爱不释手。他们根据自身实际和需求,将有兴趣的职位作了标注,方便日后联系。市教育局发动学校老师组织扬州籍大学生,6个片区现场共来了1200余人。

  在宝应、高邮、仪征、江都和邗江分片区活动现场,人才政策同样是最受关注的方面。大学生们不仅自己认真了解政策,还将扬州的好政策在同学微信群里分享。

  汤治行(北京交通大学):“组织大学生看扬州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故乡对我们的关心关爱,尤其是各项利好政策,为回乡就业创业的同学解决了后顾之忧。比如,对企业引进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分别给予3年内每月500元、1000元、3000元的租房补贴,这对于刚刚离开校园的毕业生非常重要。在就业创业方面,扬州也出台了很多好政策,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等。”

  王兰心(北京林业大学):“扬州历史上人文荟萃,现在的扬州更需要英才汇集,不仅要吸引更多的外地优秀人才,也要留住扬州的毕业生。要做到这一点,政策非常重要。我们即将面临毕业,和同学们在学校谈论最多就是就业。大家最关注的,除了一些外企、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就是地方的人才政策。通过上午的了解,我觉得家乡对人才越来越重视,政策也越来越好。”

  家乡新变化

  让学子们充满自豪

  “快看,那里像不像一幅画?”当大巴从万福大桥上驶过,一位学子指着窗外说道。车厢里随即发出阵阵惊叹与赞美。

  眼前的水波粼粼、满目葱郁,引得学子们举起手机,将“高颜值”扬州用镜头定格。“我要发到高中同学微信群里,让他们看看家乡的变化”“我要给大学舍友欣赏一下,他们得多羡慕我”……

  “刚刚经过的是三湾公园吗?听说那里与以前大不一样了,还有城市书房。”一位学子的提问,引发全体学子的回应。

  “是啊,暑假回来我发现,扬州这样的体育休闲公园可多了,我跟家人经常去宋夹城”“还有明月湖公园”“还有廖家沟生态公园”……说起身边越来越多的公园,学子们更是如获至宝、如数家珍。

  缪瑞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于园林设计专业的我来说,故乡扬州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这里不仅有古典园林的精妙传统,还有城市公园的创新理念。更重要的是,“园在城中、城在园中”让生活在扬州的人会幸福感“爆棚”。”

  季旻翔(西北工业大学):“我家就在三湾公园附近,暑期,那里成了我常去的地方。融入自然去公园里散散步,静下心来在城市书房看会儿书,很满足。其实,一座城市想要吸引人才,除了就业机会、工作氛围、发展空间,生活环境也很重要。自然舒心的生活环境,同样在工作中也会有所帮助。”

  “前景”广阔

  在家乡发展更有前途

  “扬州,不仅是我人生的起点,更是我开展自己事业的起点。”活动启动仪式上,扬州姑娘赵倩分享了创业经历:本科毕业于北大后,赴瑞士进修,最终选择与丈夫回扬创办“橙以三餐饮公司”,从最开始30平米的小店,到如今开到了无锡、北京。“我选择在家乡有力的臂膀支持中起步,家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帮助我们走得更好更远。”

  “回报桑梓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与学弟学妹们谈起回扬的工作经历,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葛朝永感到格外高兴。2014年,怀着反哺家乡的朴素情感,葛朝永毅然选择回乡加盟万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平台事业部副部长。

  “在这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拥有很多适合年轻人施展人生抱负的平台;在这里,党委政府求才若渴,为回乡就业创业的学子提供许多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有我们慈爱的父母、善良的亲友、淳朴的乡亲。”现场,葛朝永向200多名扬州籍大学生发出诚挚邀请,“同学们,让我们学成归来、抓住机遇、超越梦想。”

  范书城(华中科技大学):“原先,故乡在我印象中是一座古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座古城越来越具有创新魄力。马场创业街、扬大科技园、万方科创书院、北京众创空间等,处处洋溢着创新氛围、散落着创业因子。特别是参观过智谷后,我热血澎湃。一幢大楼,聚集上百家互联网和科技研发企业,培育出3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在外求学的我为家乡感到骄傲,也对回乡创业充满期待。”

  仲璨文(中南大学):“如今的扬州古典的同时,又多了一种“气质”——科技感和现代感。同时,众多的创新型企业也给了我们更广阔的就业面。这些企业立足于扬州,却也能连接全国,乃至触摸世界前沿,很令人兴奋。清华、北大毕业或国外深造归来的学长、学姐回乡就业、创业的经历,让我深受触动。”

  产业新发展

  让学子们满怀自信

  学子们走进海沃机械,老远就能听见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厂房外更是堆满了货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里有很多个‘最’,全球最大的多节缸生产基地就是其中之一!”现场工作人员兴致勃勃介绍说,2013年海沃实现了环卫车辆和特种随吊车专用车辆产业链的延伸和突破。“如今,我们拥有各项专利140余个。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放眼全市,包括海沃在内,扬力、亚威、金方圆、扬锻是全国数控成形机床制造企业前5强。不仅以海沃为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扬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旅游业、建筑业、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食品产业,这些与城市特质相吻合、持续发展相伴随的六大“基本产业”,已经成为扬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赵宇宸(集美大学):“以前只知道扬州有文化旅游业、服务业、船舶制造业,今天看了一圈,没想到扬州的机械装备产业也如此发达,除了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也让我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的无限潜力。”

  吴霖易(苏州科技大学):“在今天之前我一直认为,扬州的产业发展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但此刻我的想法有了改变。有了良好的产业发展质态,我觉得就相当于有了吸引年轻学子、高端人才的‘底牌’。我本人十分愿意毕业后回家乡工作,相信也有很多老乡同学和我想的是一样的。”

  企业壮大

  学子归乡舞台广阔

  “我们公司是一家包含车载应用电子、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以及车联网整体服务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扬州智谷,不少男生对扬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资深产品经理孙开雨的介绍产生了浓厚兴趣。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叶雨萌指着现场展示的历代产品激动地说:“瞧,他们最新产品的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从智谷到江苏省信息产业基地,再到嘉和热系统、马场创业街,学生们一路连呼“没想到”。“没想到,我的家乡有这么多好企业,没想到他们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令学生们兴奋不已的,不仅有智谷里的高科技产品,还有江苏信息产业基地里的“智慧城市”。江苏智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交通、智慧管网、智慧建筑等大数据演示,让学生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欢迎各位老乡择业之时加入我们!”活动现场,该企业人事主管周霞波在大屏幕上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号。不到两分钟,她收获了十几个好友邀请。

  叶雨萌(上海科技大学):“因为一直在外求学,并不了解这些扬州企业,今天我发现扬州很多企业前景好、技术硬。这些企业代表着广阔的舞台,即使身在扬州,我一样可以学习先进技术,一样可以与一流专家对话。也许等我学有所成时,不用奔赴北上广,在家乡就有大展拳脚的舞台。”

  嵇祝星(扬州大学):“我以前也曾参观过无锡、常州的创业苗圃,但现在看来,很多处于成长期的扬州企业丝毫不落下风,硬实力、软实力兼有。我相信大城市有的机会,家乡扬州也有,而且很多企业正处于茁壮成长的关键期,我想他们也期待我们的加入。”

  乡情更浓烈

  无论何时何地故土都在心中

  “请给我一张您的名片。”在江苏嘉和热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陶嘉伟,专程向企业负责人要了联系方式,利用参观时间详细咨询企业招人、用人政策,探寻企业发展与自身专业特长的匹配点和发力点。

  暑期过后,陶嘉伟即将升入大四。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提前在网上查看招聘信息,寻找就业机会。他说,自己关注最多的,还是扬州的就业信息。家乡好,是扬州人的自豪;让家乡更好,我们责无旁贷。“如果职位合适,可以先回扬州实习或社会实践。”

  胡思聪(南京大学):“在外地上学期间,只要同学朋友得知我从扬州来,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句:“好地方!有机会一定去看看。”那一刻,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这正是扬州的历史和现在给予我的馈赠。参观中,我发现家乡古城正在以新姿态展现她的活力与冲劲。回校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在返乡就业、创业的征程和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争取为扬州实现第四次辉煌尽一份绵力。”

  朱子健(湖南大学):“亲不亲,家乡情。我生长在这片土地,关心这片土地的成长与发展。这里有我熟悉的环境、最爱的家人,还有童年的记忆。无论身在何处,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和我息息相关,理应情系家乡、共创未来。我愿意,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拥抱扬州,用自己的所学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一种深情

  家乡永远是无尽的思念

  文昌路上,五辆大巴车一路驰骋,沐着阳光,迎着前方。车上聚集着来自海内外各高校的200多名莘莘学子,他们不曾相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话题——家乡。

  “虽然在他乡求学,但还是喜欢回家。”重庆大学的王心月是个乖巧女生,她笑着说,可能因为恋家,寒暑假、小长假是一定要回来的,假期还没到,心就已经先飞回来一样。话音刚落,前排座位的山东大学梅诗怡连连点头,脱口而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咱家乡的风景也不赖!”车厢里,荡漾着欢笑,诉说着乡愁。

  “小时候,这片还是田地,现在成了扬州生态宜居和信息技术的高地。”在生态科技新城展示馆,来自北京大学的朱锐东走近仔细瞧着一张张区域规划图。

  天津大学的孙一文耸耸肩,信心满满地说,虽然在外求学,但对家乡的新建设、新发展还是比较了解的。“无论在哪,只要看到关于家乡的新闻、听到扬州的近况,就会多关注一些。咱家怎么变,家里人咋能不清楚?”

  陈静威(兰州大学):“未来未知。我想,可能会继续考研,踏上学业的新征程,也许暂时不能回到家乡的怀抱,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对她的眷恋和热爱。不论身在何处,家乡扬州都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推介扬州,让更多的同学朋友了解、喜欢、走进我的家乡,鼓励他们为我的家乡发展多做贡献。”

  仲恒(卢森堡国际大学):“卢森堡与家乡虽然隔着千重山、万重水,隔着一座座陌生的城市,但隔不断我无尽的思念。虽然我一直在海外求学,但家乡的人和事都令我牵挂。在卢森堡,我经常通过微信、微博媒体了解家乡的情况,每一次回来家乡的变化都令我惊喜,比如公园更美、道路更宽,希望未来也能回到扬州,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带回家乡。”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