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乱了节奏梦也不自由
爱 是个绝对承诺 不说
撑到一千年以后
放任无奈 淹没尘埃
我在废墟之中守着你走来 喔
…………”
人类对爱情的传颂永远历久弥新。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以跨越千年的宏大维度,赋予爱情别具一格的沧桑感。而在自然界,跨越千年的“羁绊之情”并不少见,甚至更为长久。比如我们常见的“铁树”(学名“苏铁类植物”)就与一类甲虫有着长达近二亿年的“爱情长跑”。
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团队发现,而研究起点,源自在缅甸挖到的一只琥珀。
白垩纪中期喜苏铁白垩似扁甲和现生近缘种的形态对比
这只琥珀来自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中期,一直深埋地底。直到近期研究团队在缅甸挖出来后,发现琥珀里竟有一只保存完好的澳洲蕈甲科昆虫,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现代澳洲蕈甲的“老祖宗”。
与喜苏铁白垩似扁甲保存在一起的苏铁类花粉
现代澳洲蕈甲是铁树主要的花粉传播协助者,琥珀里不仅有它们的“老祖宗”,还存在花粉物质。研究人员由此判断铁树与澳洲蕈甲的“合作关系”起源很早,不晚于侏罗纪早期,也就是一亿九千万年前,远早于人们熟知的被子植物及其传粉者如蜜蜂、蝴蝶等。
Encephalarteae族苏铁及其澳洲蕈甲科昆虫传粉者的生物地理分布
以及传粉者之间的系统关系
更有意思的是,澳洲蕈甲这类昆虫,目前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非东部,而它们的“老祖宗”在缅甸被发现,同一种族的昆虫在三个不同大洲出现,侧面证明了地球大陆分裂漂移的过往。
尽管历经“山无棱、天地合”的沧海桑田,铁树与甲虫的“羁绊”却延续至今。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的研究团队于8月16日(当晚23点)将这项研究在线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为认识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裸子植物与昆虫的协同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白垩纪中期喜苏铁白垩似扁甲的生态复原图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蒙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