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历史 拥抱和平!南京举行和平集会 铭记73年前的今天

2018年08月15日 15:04: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45年8月15号,日本裕仁天皇颁布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8月15日,自此成为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73年后的今天,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缅怀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来自海内外各界的爱好和平人士参加了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的“升国旗 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化参观活动。

  升国旗,撞响和平大钟 南京这样铭记历史

  上午8点,五星红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冉冉升起,“紫金草”志愿者代表、中小学生、日本友人、南京市民代表等近400位爱好和平人士手持鲜花,在公祭鼎前进行祭拜,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敬献鲜花,并撞响和平大钟。

  在21米长的黑色花岗岩石墙前,紫金草志愿者代表、江苏教育频道主持人付国带领孩子们朗读了由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创作的长诗《狂雪》,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遇难同胞。

  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染了孩子们。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学生蔡一豪说,“我是南京城的孩子,我要记住这一段历史,长大后要热爱祖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三学生张沛然告诉记者,“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加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读书,发愤图强。”

  与往年相比特别的是,今年的纪念仪式首次通过网络征集网友参加。杨天就是专程从杭州赶来,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 “(这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个活动,一步步的献花、撞钟,钟声一声声的响起。我们心里面很受触动,不能忘记那些长眠于我们脚下的人,要记得历史,让我们一起祈愿世界的和平。”

  据了解,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年第一次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升旗仪式。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举行升旗仪式、撞钟仪式,目的是提醒人们在和平的时候不要忘记历史,永远要有和平的愿望和期许。今后,纪念馆会把升旗仪式和庄重仪式固定化,向每天的第一批参观者开放,从而成为固定化的一个仪式性教育活动。

  “目的通过仪式化的教育,一个个非常庄严的仪式环节,让我们的参与者、参观者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种体验感,沉浸感,把爱国情感升华为报国之志。”

  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

  由一群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民间人士组成的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今年已经是第22年参加和平集会活动。现场,他们手持“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共创未来”的和平之扇,向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敬献了花圈。团长宫内阳子表示,8月15号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各地也会举行一些仪式,但他们更愿意来到中国,来到南京:“中国人民是受害者,更应该受到追悼,悼念中国受害者和死难者。”

  访华团团长宫内阳子是侵华日军的后代。她介绍,她的父亲及五个叔叔都参加了侵华战争,其中有3个叔叔因为战争去世。宫内阳子说,如果她父亲没有参加侵华战争,她的这一生过得会不一样,但在听了父辈们的讲述之后,她就下定决心,要让更多日本年轻人了解侵华战争,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昨天我们一天去调查了解大屠杀幸存者,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这段历史,让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南京人民,通过我们和平的努力,得到心灵上的安慰,希望更多的日本人牢记这段历史。”

  仪式结束后,访华团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聆听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今年92岁葛道荣老人的讲述自己家族的受难史。

  “1937年12月13号,我正好十岁,日军侵占南京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我就是在刺刀下躲过了一劫。”当年,葛道荣老人的叔父、舅父被日军杀害,他躲在金陵大学难民营内,被闯入的鬼子用刺刀刺伤右腿,至今留有伤疤:“我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活的见证人,我今天回顾这段惨痛的历史,主要是为了珍爱和平。”

  葛道荣老人表示,年轻人都是历史的未来,都是担负今后国家的重任,一代一代人知道的越多,历史就永远不会被忘记,和平就有了保障。

  在日本神户·南京心连心会成员,今年22岁的日本大学生原优菜看来,日本人对那段历史很少有了解,公共媒介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真正的历史应该通过他们亲身到当地来,通过实际看、实际听,带回到日本。“至少让我的朋友,我的圈子都了解那段历史。希望世界永远都能和平,同时要正视那段历史,希望日本人能够同样站在那样一个立场来考虑。”

  希望,更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人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正视历史。只有铭记历史,两国人民才能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融媒体新闻中心/吕莹莹;江苏教育频道/沈一秀 史哲铭;江苏新闻广播/张倩;荔枝新闻 编辑/夏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