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依江而兴,百姓依江而生,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桩桩件件,无不与民生相关。在积极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过程中,江苏不断探寻,以更高质量的发展,谋求百姓的幸福生活。
江苏台记者冯源:乘船行驶在一望无际的邵伯湖,只见水面波光潋滟,不时有野鸭和水鸟出现。正是这片水域养育了一群渔民,过去他们以船为家,如今他们傍水而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扬州邵伯湖岸的沿湖村,410户村民过去常年靠捕鱼为生,长期过度的捕捞和围网养殖,一度让湖里的鱼虾变少,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为了重现往日碧波美景,沿湖村决定“退养还湖”,实施了填塘整地和渔民上岸定居工程。“退养还湖”后,邵伯湖的鱼虾渐渐多了,还出现了大片生态湿地。利用这一资源,沿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村里仅旅游营收就超过两千万元,过去的“穷渔花子”村,如今成了全国“最美渔村”。
扬州市方巷镇沿湖村村民马明斌说,现在经营农家乐,经济收入比之前高得多,一年纯收入有20万左右。
扬州市方巷镇沿湖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德宝说,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才能推动永续的发展,带动整个渔民的转产致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有着400公里沿江岸线的江苏,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坚持。在无锡,新沟河江边枢纽的建设,有效减轻太湖防洪压力,提升沿岸居民生活质量;在南京,江心洲上的首个安置房小区,为拆迁村民打造了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宜居家园;在苏州,集中整治黑臭水体69条,新增污水管网281公里,民生保障得以增强;在常州,为保护全市供水体系的核心--魏村水源地环境不受污染,当地划出生态红线,搬迁两家产值上亿的企业,取缔长江孢子洲水上过驳区,保障了400多万常州人的生产生活用水。
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新华村村民陈翠娥说,现在青山绿水,我们老百姓也能喝上放心的水了!
与此同时,江苏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为长江经济带的民生发展续添红利:去年4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新理念出现在江苏省优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要求中;去年底,《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出台,南北沿江高铁加快建设,“1小时城际交通圈”加速落地,勾勒出江苏沿江八市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出台,促进社会人才结构优化布局,加快人才要素落地的保障性措施纷纷问世……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涉及社会民生各领域的制度“一盘棋”加速形成闭环,一幅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画卷正在江苏大地铺展开来。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说,长江流域的民生建设并不是孤立的,生态保护是前提、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在保护和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建设。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了民生发展,推动了交通、旅游、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衔接,推动了民生资源的共享。(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冯源 冯水清 刘堃 常州台)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