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日前,苏州一位60多岁的门卫师傅成功入围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的决赛。
66岁的谢土根在甪直镇这个厂区里做了十几年的门卫。在旁人看来,老谢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门卫师傅,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竹篾制作技艺手艺人。
中午休息时间,谢土根捞起了早就泡好的竹子,回到狭窄的门卫室。竹片在他手上修整、打磨,劈成薄片。随后,他索性蹲在地上,将劈好的细长竹片娴熟穿插。
竹篾制作技艺手艺人谢土根说,做什么东西就要用什么篾子,粗细要求不一样,都不同,翘起两根掰低两根。
说起对竹篾制作的技艺,谢土根头头是道。早在17岁时,他就跟着师傅学编竹篾。
谢土根说,小的时候喜欢这个东西,原来编编篮子开始,后来看到老师傅来做这种花篮,这个倒蛮好的。刚学的时候手上一直有血,一个不当心就划伤。
尽管辛苦,谢土根依然坚持了下来。从买菜必备的竹篮到夏天睡觉用的凉席,竹篾制作从他的爱好逐渐成为了谋生的手段。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篾用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无奈之下,谢土根转了行,但这门手艺一直没丢。
谢土根说,这个叫梳头篮,以前出嫁的女儿都要带着它。梳头的头发梳下来放在这里,上面是放木梳。
凭借这个作品,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谢土根入围了草柳藤编织项目的决赛,成为入围决赛的6名苏州人之一。决赛将在9月举行。在他看来,参加比赛除了希望能获得一个好成绩,更希望全社会能更加关注传统手工艺。
谢土根说,做这个东西要花费几天人工,担心下去没有人做了。
吴中区甪直镇文体中心副主任顾洁锋说,从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也在考虑像这些传统技艺能不能在旅游产品上面,把它挖掘,把它去创新。还有通过一些展览或者比赛的形式,渐渐地帮他们推出来。
(来源:名城苏州网;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