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来连续报道了近20家苏州本地的农场,记者们回来后,纷纷表示感触很深:“大家都说,现在苏州很多地方的农场,早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烂泥地了。”
记者陈志佳来到阳澄湖农业产业园的一座生活农场里。农场坐落在生态优美的阳澄湖北岸,共有近160亩农产品种植基地,划分出不同风格的菜园,同时还有10个温室大棚,300棵翠冠梨树构成3亩果园,2000平的休闲草坪和1000平有机农场餐厅。满目的竹元素自然又清新,在这里,游客可以随时吃到新鲜绿色的食材。
“这里颠覆了我对农场的想象:首先这边的环境是非常干净,然后还有非常多小清新的装饰。每一块菜地前都有这样的一块标牌,事实上这边所有的菜地都被人认购了。”陈志佳说。
“农场提供种子肥料和人手去耕种,游客只要周末来采摘就行了。”农场负责人吴家扬补充介绍说,“这边的菜最大的特点是——成熟之后是有虫洞的,因为是没有打药的。”
92年出生的吴家扬是土生土长的阳澄湖镇人。在他看来,农业要冲出重围,那就必须玩点花样。她把自家的农场,打造成了一个生态采摘旅游景点,在刚刚结束的江苏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上,还获得现代农业初创组决赛三等奖。
事实上,吴家扬的农场,正是苏州各大新型农场的一个缩影。张家港神园葡萄种植基地里,园玉、黑美人、早夏香等7个新品种获得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昆山张浦,比拳头还要大的水蜜桃,一个足有1斤二两重,还有各种火龙果、菠萝等热带水果种植基地,把进口蔬果本地化,极大降低了物流的成本。
“这是农业的转型和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会,来促进我们农业的转型与我们整体的经济的发展。”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段进军对此评价说。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