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家住市区黄河上院的季女士向记者反映,儿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短短二十天的时间就花掉了一万余元。
“我们家是做生意的,前些天,一位客户通过支付宝向我支付了800元。客户支付成功后,我发现自己的余额不对,之前余额就有1600元,为何收到了钱后还是1600元的余额?为了弄清楚这件事,我去银行查看了账单,这才发现一共少了一万余元。”7月26日下午,季女士向记者介绍,她的儿子小伟(化名)今年11岁。今年暑假期间,小伟在补习班补习英语,老师常常会通过微信语音帮助孩子纠正发音不标准的单词、句子等,所以手机常常放在孩子的身边。
“我平时要照看店里的生意,没有太多精力去监管孩子使用手机。而且我的手机桌面上任何游戏APP,只有一些‘作业盒子’‘纳米盒’这类在线做作业的APP,只以为孩子用手机是在学习,后来才知道孩子把游戏图标设置隐藏起来了。”想起这些,季女士表示很懊恼,从未想过小伟会把下载后的游戏图标隐藏起来。
“从开始的几十元到后来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已经不记得自己充了多少次了,到现在才知道这些钱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件事,小伟感到后悔极了,他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这些钱是哪来的,每次玩游戏充值的时候只要输入密码就会有钱出来。
如今,季女士最想知道这些钱是否还能拿回来。那么,未成年人非理性充值游戏的费用是否能退回呢?为此,记者咨询了江苏大楚律师事务所刘录律师,他表示,按照传统民法规则和理论,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所实施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大额消费是无效的,是可以追回相应损失的。
但刘律师同时认为,网络平台交易与传统交易有很大不同,只有小伟监护人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游戏网络平台交易时小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方主观上存在过错,网络游戏平台才有可能承担责任。否则,对于网络游戏平台充值这种非表意行为,要追究其过错责任,法律技术上有很大难度。
(来源:宿迁网,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