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一椅、一团面、数把工具,根据造型所需,小小面团在周必良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来到盐城阜宁喻口古镇,静谧是给人的第一感觉,特别是行走在燕子街上,余音不断的燕叫声更衬托着古街的幽静。踏过燕子桥,顺着主巷道直直的往里走上不到200米,抬头便能看到右侧悬挂着一面“面人周”的旗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阜宁面塑)传承人周必良就住在这里。
走进店铺,周老正全神贯注地捏塑着手中的面团,丝毫没有察觉外人的到来。店里各色面塑作品玲琅满目、栩栩如生,有历史人物、有神话人物,也有现代人物、卡通人物等,都是一些大伙儿熟悉的面孔。让人不禁惊叹,这小小一方天地里,竟容纳了中华几千年的“百态千姿”!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我是从21岁学这个面塑的,至今做这个行当已经有39年了。那时候手艺师傅一般不是太愿意带徒弟,怕抢了饭碗,我是求了一天他才愿意。”周师傅说,面塑是个细活,每天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最多也只能弄出两三个成品。“我们这个手艺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很难的,需要高度专注与投入,特别是脸部的每一个细微表情,都要非常逼真才能达到效果。所以人家经常问我一个人怎么坐的住的?我就回答说我就爱好这个,就修的这个性,能定的下来心。”
2013年阜宁县斥资千万,让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喻口古镇焕然一新,跃于人们眼前。青砖黛瓦、燕语呢喃,让回乡探亲的周必良倍感亲近,异乡卖艺时时牵绕梦萦的故土,从此便再也离不开半步。“之前一直在无锡,15年回来后,我主要是想把我们老家(阜宁)这个面塑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周师傅说,做这么多年面塑,最小的一个作品大概只有2公分,最大的一个作品将近120公分,做了4天。问及最满意作品时,周老一脸得意地介绍了橱窗中展示的一个盘坐在假山枯树上的老寿星,他说,“因为这个作品是我独自构思,这个立体的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花费了我六年时间才完成。”
面塑取材于面粉,和面的比例、面团的上色等都直接影响整个作品的成型。“做这行的都知道,这个(面)料子,如果水多了一点,料子烂就没法做,如果水少了一点,弹性太大,也没法做。”
别看周老一人坐那儿,慢工出细活的样子。殊不知,这面塑在做脸部的时候,逼真与速度缺一不可。“做一个肖像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如果超过20分钟,肖像的面部就会风干,再想捏就很难了,所以必须要快。”周老说。
虽然已是非遗传承人,但对艺术造诣的追求却从未停止。“像我们现在这个面塑行当,高手还是有很多的。每年夏秋交际,我都会空出一段时间出去看看,走访走访那些大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面塑这个行当的艺人越来越少,和许多传统手工艺术一样,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下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机,而周老最大的梦想就是传承。“自从16年我被评为省级非遗阜宁面塑的传承人后,心理压力就更大了。我就心想着必须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期间我也做了一些事情,去学校给孩子们上面塑课,培养他们对面塑的兴趣。我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这个面塑行业能够多加关注和支持,让它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