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大学生带领孩子进行户外写生。
晚饭后,孩子们缠着李俊楠老师学习“石头画”。
支教大学生王佩璐为庙上小学组建陶笛乐队。
收到支教大学生送来的学习用品和玩具,穆庄小学一名小男生给支教大学生许正庆一个感激的吻。
支教大学生与穆庄小学学生一起玩呼啦圈。
穆庄小学师生恋恋不舍送别支教大学生。
支教期间,支教大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日三餐。
“太神奇了!老师!我也想学石头画!”
已是晚上10点,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大山深处的卢氏县瓦窑沟乡庙上小学的教室内,依旧灯火通明。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围坐在支教大学生李俊楠的身边学习“石头画”。李俊楠说,这些从学校附近山溪中捡回来的石头,可以让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与艺术结缘,启迪孩子们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7月13至23日,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在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以“大手拉小手 城乡均衡话德育”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偏远深山区的农村小学。
“卢氏县下辖的乡村中小学绝大多数教学硬件设施并不差!然而,优质师资力量的缺失,是制约贫困山区城乡教育均衡最大的短板……”负责本次暑期支教带队的扬州大学刘佳教授深有感触。这批来此支教的大学生,全部都是“乡村定向师范生”,毕业后,他们就要站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支教活动也算是让这些“准乡村教师”提前“上岗”。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洪岑介绍,从2016年起,学院开展“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支教期间,大学生们带去了他们自主创编的《童心萌蒙绘》德育绘本,教山区孩子们画画、吹奏、练武,一同感受别样的暑假生活。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