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高”的支配下,七月最后一周又要进入“蒸笼”了,桑拿天模式来了。
大暑节气不愧“热”字当先,也许这才是夏天本该有的模样,今天(7月26日)即将迎来初伏的收官。
三伏天最热是哪个伏天
“伏”可称“长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中伏为什么最热?入伏(7月17日)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加之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中伏时期(7月27日~8月15日),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老南京怪习俗:三伏天泡澡堂
以前在南京有一怪,就是酷热的三伏天里,每家澡堂也都挤满来洗澡的人。
老南京人下了班,往往泡一壶茶,约几个“澡友”去泡澡堂。付了钱,澡堂的伙计就会递上木榧,顾客拿了木榧就下池子去泡几个小时的“软水”,赤裸着身体聊天会友,谈天说地,很解乏。
一阵阵吆喝声,卖五香茶干的小贩按着钟点来了,你三块香的,他三块臭的,卖干人用小刀切成数小块,用牙签戳上,再撒点五香粉,澡客们边饮清茶,边嚼五香干。卖干老人几个堂口一转,干子也差不多卖完了。
有些老澡客洗得高兴时,还会在浴室里吊着嗓子有模有样地唱上几段京戏,引来一片叫好声。这一板一眼的京腔和堂口里做下活师傅正给顾客捶背的拍打声,还有小贩苍老的叫声,合在一块堆(在一起),形成了南京特有的“澡堂文化”。
不过现在城南的老澡堂拆得差不多了,家家都有淋浴设备,再也找不到往日澡堂洗澡那个“味儿”了。
三伏天“热”着过
适 当 流 汗
老人们常说,“伏天汗不流,病来急白头”,意思就是人应该顺应自然,夏天体验炎热的感觉,让身体多出出汗。
夏天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上升。所以,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中,早晚可以适当运动,健步走就是不错的选择。
晚上回家后再打开空调(27度左右),房间门打开互相通风,保持各房间温差平衡,营造凉爽的环境更有利于入睡。
不过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的出汗。因为运动过程中,体温升高,排汗量增加,如果不及时补水很容易造成运动脱水。
所以要适当运动,晨跑与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每次只要锻炼到微微出汗、气喘吁吁就可以了。
热水泡脚、泡澡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年、中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出汗之后,全身毛孔处于一种打开的状态。
这时如果冲冷水澡,寒气就会侵袭人体,导致风寒湿邪。容易手足发冷、小腿抽筋、双目视物不清,甚至发烧。即使是洗完热水澡,也不能马上吹空调、风扇,特别是免疫力不高的小孩子更要注意。
夏季可以多用热水泡脚、泡澡,不仅能预防脚部疾病、祛除暑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
水温以40℃-45℃,温暖舒适为宜。水温太高,不仅对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利,且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让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晒 太 阳
晒太阳在中医里被称为“天灸”,也就是老天给我做艾灸。我们都知道艾灸是大补阳气的方法,但做艾灸需要辩证。而“天灸”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属于中医里的“温补之法”,没有任何副作用,适合所有人。
夏天可在早上8点前和下午5点后晒晒太阳,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傍晚则可以背对阳光晒后背,最好是边晒边拍打按摩,有助调理五脏气血。注意晒太阳的时候身边带个水杯,及时补充水分。
不 露 腰 腹
夏天少吹空调,多运动,不穿露脐装、露背装,注意腰、腹、腿足及后背的保暖。
穿平常的夏装即可,切不可追求标新立异穿露脐装。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