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玩得最欢脱的两个月
但也是坠楼、触电、溺亡等
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的阶段
最近
苏州发生了一些儿童安全事件
小编看得非常心惊
前天早上6点多,小男孩晨晨(化名)的母亲夏某外出买菜,留着还在熟睡中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家,夏某以为出去片刻应该无碍。谁知,悲剧的一幕突然发生,晨晨醒来后从暂住处的阳台坠落……
前天上午,交警在三香路路段开展巡逻任务时,发现一辆车辆违停在机动车道上。副驾驶的后面有一个小孩坐在车里,当时正在看着手机吃着零食。
车辆已经熄火,而且门窗紧闭,孩子太小还无法开门。民警拨打车前标有的联系电话,发现手机也正握在车里的孩子手上。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车内的孩子逐渐显现出流汗疲惫的状态。正当交警准备采取紧急措施之际,孩子爸爸出现了。他由于认为离开时间不长,就将孩子留在了车上,殊不知险些酿成大祸。
3.儿童喝下蚊香液
近日,3岁的华华(化名)被紧急送到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奶奶着急地告诉医生,早上她正忙着打扫卫生,就把华华放在了桌边。当时为了防蚊,家里买的蚊香液刚巧放在桌上。
等她想起孙子的时候,发现孩子面前的一瓶蚊香液已剩下了半瓶,都被孩子喝了。医生赶紧给孩子洗了胃,好在送医及时,现在已无大碍。
4.孩子迷路俩小时,徒步走了七八公里
家住苏州张家港南丰镇的洪先生带着5岁的儿子小凯在家。小凯在屋外玩耍时突然很想妈妈,便一个人出门寻找。而在屋内的洪先生对此浑然不觉。
出门后小凯就迷了路,独自走了七八公里,一路从张家港南丰走到了乐余,直到被一位好心的市民看到后报了警。
可是,孩子年龄太小,并不能给民警提供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等关键信息。
于是,张家港乐余派出所发动全体人员在朋友圈发布相关信息帮助寻找孩子的家人。
两个多小时后,粗心的洪先生才通过朋友圈发现孩子走丢的事。晚上六七点钟,洪先生才匆忙赶到派出所认领。
暑期儿童安全事故频发
小编给看护孩子的家长敲敲警钟
整理了一份预防手册
家长们快来读一读
水塘、小河是孩子游野泳、发生溺水危险系数最高的地方,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不要私自去这些场所。
小区周边的喷泉等清水平台,家长要留意周边是否有防滑措施、护栏的高度是否能防止孩子翻过去,如不到位应督促相关单位采取防护措施。
家长平时一定要严厉地告诫孩子,不要单独去这些危险的地方,如果想游泳,爸爸妈妈会带你去,满足孩子对水的好奇。
2、私家车:窒息
夏季车内温度几分钟就会迅速升高,暂时停留时,永远不要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一分钟都不可以。
即使孩子在车上睡着了,也应带下来,不要怕打扰孩子睡觉而因小失大;下车后要锁好后备箱,防止孩子钻入发生意外。
3、窗口:坠亡
不要让孩子单独去有高低差的空间,如窗口、阳台、飘窗、楼梯、电梯等。
有孩子的家庭不要让窗户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可改用上悬窗或下悬窗,减小窗扇开启幅度)。窗旁不放置可供孩子攀爬的桌椅等。
4、厨房:烧烫伤
暑假期间孩子待在家中,家长应注意家中的保温水壶,防止儿童因为淘气打翻开水壶导致烧伤的情况发生。
专家提醒,孩子被烫伤后,用清水冲洗伤口至少 30 分钟并及时送医,切莫使用民间偏方,防止二次伤害。
5、药箱:误服中毒
家长要对家中药品以及危险物品妥善存放,切忌放于儿童能触及的地方。不要用饮料、矿泉水瓶装有毒液体,以防孩子误服。
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毒物,应立即用手或棉棒刺激舌根部催吐,并第一时间就医。如果误服不明物品,应把外包装或剩余物一起带到医院,以便医生判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6、触电
暑期孩子一个人在家,高温触电非常恐怖。家长必须教育孩子不能接近、触摸带电物体,尤其湿手更要远离一切带电物品。
所有孩子能触摸到的插座都要套上专用的塑料罩;所有的电器设备,用完后立刻放回安全的地方;外引的电线只能临时使用,用完立刻收拾好,不能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的地方。
7、零食玩具:异物吞食
除了瓜子、豆类、石榴等食物是气管异物的常见物,钉子、别针、硬币、纽扣等小物件最常导致儿童异物窒息。
孩子吃东西时要安静,不能说话、大笑、跑跳,最好能保持直立坐姿,在固定餐椅中进行。
如果孩子的咀嚼吞咽功能还不完善,家长可改变食物形态,或暂时不要吃。
家长要经常对家中进行“地毯式”扫除,及时清理孩子可能碰到的小物件,同时也要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来源:苏州发布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