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班族”相比,“学生党”最幸福的莫过于每年拥有一个“宇宙无敌假期”——暑假。因为没有紧张的学业,自由而轻松,不少大学生会趁着“家里宅”或出去旅行放飞自我,但也有很多大学生的暑假打开方式更有意义,那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今天来了解一下扬州大学的学生,走进扬州江都区5个乡村支教留守儿童的暖心故事。
“沉淀”到农村 点亮孩子眼中的希望
沈雯洁,是扬大数学科学学院大二学生,也是学校“创艺家”公益创业社团成员之一,这个暑假,她和10名其他院系的小伙伴一起来到江都区小纪镇花彭村的留守儿童支教,为期八天,他们将和村民同吃同住,为孩子们带来美术、礼仪、舞蹈、音乐、象棋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沈雯洁说:“其实像我们做这些公益活动的话,看到这些孩子眼里有那种心情的那种感觉,我们就觉得很感动,其实就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会值得,我们就是要点亮他们眼中希望,包括对艺术的渴望。”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花彭村是扬州最偏远的一个乡村,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这个暑假,当得知扬州大学学生志愿者要来,村里从6岁的孩子到十三四岁的初中生都报名参加了。刘妍和陆嘉慧两个“死党”,为了参加八天的“艺术课程”,连外出游玩的计划都“延迟”了。
刘妍说:“我很佩服这些大哥哥大姐姐,来这里教我们这些很有意义的东西,我希望将来用我学到的东西,来帮助其他人。”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花彭村党支部书记徐根方告诉记者,花彭村共有留守儿童在40名左右,他们正常的就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放假之后就没有事做,就看看电视玩玩手机,扬大的学生这一次到村里支教,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也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
树立勇担使命 做志向远大的时代青年
而在距离30公里外的宜陵镇宜东社区,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15名同学正在教孩子绘制脸谱。柏芯俞小朋友在大学生老师的指导下,花费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DIY的京剧脸谱,甭提多开心了。
柏芯俞说:“那个姐姐帮我一起画,我感觉很好很开心,这样我的脸谱化的比较精致。”
据了解,15名大学生为孩子们带来书画、版画、漆画等不同的课程。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大二学生钱丽媛说:“根据这个课程,我觉得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增强,让我自己的绘画真正的运用到可以运用的地方,然后我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江都区邵伯镇甘棠社区,扬大面塑公益团队10多名队员正在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手艺,雍娜娜小朋友将糯米面原料,经过捏、搓、揉、掀等各种手工后,一个萌哒哒的“旅行青蛙”出炉了。雍娜娜说:“自己的心情很开心很激动,然后就感觉自己又增加了一些知识,自己也动了手,然后感觉自己的手也非常的巧。”
黄小云特意带着两个孩子一起来参加面塑手工课,母子仨生平第一次合作面塑手工“响尾蛇”。黄小云说:“今天一家三口来体验这个面塑,感觉挺不一样,这些大学生各个方面教的都蛮好的。”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大三学生臧家祎说:“面塑也算我们专业里面的一个手艺,传承面塑这样一个非遗文化,我认为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此次,扬州大学奔赴江都5个乡村支教留守儿童的学生一共有54名同学。据了解,2018年扬州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了693支实践服务团队,共有 3万多名大学生奔赴各地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爱心支教、走访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们树立勇担使命、做志向远大的时代青年。
扬州大学团委副书 陈佩沛说:“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深入到社会的基层来认知社会,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能够将他们的收获和感悟,真正融入到今后的职业成长选择当中去,来帮助他们成就今后事业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一个方向,能够让他们真正到祖国需要的岗位上去,来发挥他们的工作、创业的能力和热情。”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明玉花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