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记者一桌之隔,一支香烟时而出现在蔡秋华的手里,时而又没了。如此快的手法,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位魔术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艺人了。龙虎塘土生土长的蔡秋华是新北区民间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的拿手好戏是“变戏法”,五花大绑和人体分身则是他的看家本领。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专心致力于魔术非遗文化传授。
“偷”学父亲的魔术,躲在家偷偷练习
一米高左右、勉强能塞得下一个人的箱子,上下可分离,人进去后上好锁,中间插入一片钢板,前后、左右各插入一个直径约为20厘米的空心铁皮圆柱,最后还将箱子的下半段像抽屉一样抽出,而里面的大活人最终却毫发无损地从箱子里走了出来。这就是常州本土知名魔术师蔡秋华的拿手好戏“大变活人”,每次演出观众都直呼惊险、刺激。
众所周知,要想从魔术师那里询问点“为什么”可是比登天还难,因为这些魔术师的看家本领,尤其是那些高级魔术师,他们是靠光影等高级手段来表演的,每次搭个舞台之类都要花费几百万元,一旦透露出去,现场表演时“拆穿西洋镜”那就糟了。所以要探寻魔术里的奥秘,那只能自己去琢磨。而蔡秋华的魔术就是他自己“偷”学来的。
蔡秋华的魔术是从他父亲那里“偷”学的,但父亲的手艺为什么还要“偷”呢?要知道,蔡秋华10岁那年开始学魔术是1966年,文革初期,那时登台卖艺属于“资本主义尾巴”,是不被允许的。父亲蔡志良早年在上海一家五金厂工作时,曾到上海大世界去拜师学艺,学会了几十种中国传统魔术。
自打那后,全家人就靠着父亲表演魔术来养活着。但蔡志良的表演也只能偷偷摸摸,不能在自己的村里表演,那就到江阴去,拎着箱子在村头、地头转,看到人多的时候就把箱子一放,用粉笔在地上画个圈,就算是表演的舞台了。但父亲知道,他那么做是很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被抓起来,所以不肯教子女。
然而,蔡秋华还是学到了。当他第一次发现父亲道具里的奥秘时,就对魔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偷学父亲的把戏。在父亲练手功的时候,他就在门缝里看。魔术本就是让人在受骗中享受惊奇的技艺,而蔡秋华则是在偷学魔术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惊奇。每次看明白一个变戏法的谜底后,他就会一番感慨:“这么简单,怎么原来就想不到呢?”而当父亲发现儿子偷着学的时候,蔡秋华已经学会了十几个小把戏了。父亲知道管不住儿子的好奇心,便勉强允许他在家里学,但不能去外面声张。于是蔡秋华便在家里偷偷地学,偷偷地练。

魔术是“骗人”的,一个动作练上万次是真的
中西方魔术的区别在于,西方魔术讲究场面,排场弄得很大,往往投入也多,而中国传统魔术主要靠手上功夫,动作之快往往在摄像师的慢镜头里也是很难看出破绽的,更别说人的肉眼了。而这手上功夫也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
就拿他为记者现场表演的香烟魔术来说,“其实这香烟一直在手里,只不过有时藏在了大拇指那,你们是看不出来的。”就是这个藏香烟的动作,蔡秋华可以说练了上万次。他边学边琢磨,尽量让自己的手势做得更准确。
魔术最怕的就是被人戳穿,那样是会很没面子的。在家没事的时候,甚至是走路的时候,蔡秋华就空手练。有时同学来找他一起去上学,看到他手在那翻来翻去的,以为他脑子有问题,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蔡一痴”,气得蔡秋华回来向父亲告状。父亲一琢磨,魔术师一般都有个艺名,那索性叫“蔡一奇”吧。“一”是在家排第一,“奇”就是魔术要出奇的意思。
蔡秋华偷学魔术一学就是18年,到1984年他28岁的时候,蔡秋华的魔术根底就深了。那时的社会也开放了,所以弟弟妹妹全学会了一套戏法套路,就跟着父亲外出表演。不过那时外出演出管理很严格,需要许可证,于是蔡秋华就到当时武进文化局领了营业演出许可证,不仅如此,到了当地之后,还需要去当地文化局盖章,而且只能在批准的期限内演出。
第一次登台,蔡秋华很怕出洋相,表演前紧张得脚都抽筋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第一场表演总算没穿帮,但满头的汗把一些道具给弄湿了。而道具是蔡秋华他们演魔术的吃饭家当,好多花头经都在这道具里呢。中国的传统魔术主要靠手快,是徒手魔术,但有时也要靠道具帮忙,而制作道具是每个魔术师的基本功。
自第一次登台表演后,蔡秋华就以此为生了。他会50多套魔术,都是一些传统的小魔术,一只箱子一拎就可以走街串巷地卖艺了。如今,商店开业、个人结婚、公司年会等活动,都会请他去表演。最让蔡秋华激动的是,2009年,他作为常州军分区推荐的唯一节目,参加了省军区部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会演出,还受到了很多领导的接见。
年过花甲致力于魔术传承,然而愿意学的人很少
每一个魔术都会给观众留下诸多的问号,偶尔把一些小戏法的花样经透露给大伙是可以提高观众对魔术的兴趣的,这也是一个魔术师对普及魔术知识的分内事。
“等到了60岁,开一家中国传统魔术培训班,让那些对魔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不用再像我那样偷学”,是一直以来蔡秋华的愿望。如今年过六旬的蔡秋华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发扬魔术的传统技艺,蔡秋华于2015年创办了蔡一奇魔术培训班,致力于推动中国本土魔术的传承与发展。暑假期间,有十几个学生来报名。蔡秋华还带了几个徒弟,有十来岁的娃娃,也有80多岁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位80多岁的老徒弟学成后,还自己坐着公交车参与社区天天乐的演出,很有劲。”
“现在愿意学魔术的人很少,连我自己的儿女都不愿意学。以前我们是把它当作一项生存技能,上世纪八十年代,表演一场魔术能收到2-3元,一天下来能赚个二三十元,抵得上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所以我家很在就在村里盖起了三层楼房。”蔡秋华说,“然而,现在靠表演魔术却很难维生。”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蔡秋华魔术这一非遗项目,龙虎塘街道特地在腾龙社区三楼腾出了一间办公用房,建立蔡秋华魔术非遗传习所。据龙虎塘街道社会事业保障中心文教科科长严美华介绍,目前,传习所建设已经进入了设计方案论证阶段,拟将其建设成为亦展、亦习、亦演的综合性非遗传习所,预计年内将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以吸引更多人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
(来源/中国常州网 编辑/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