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穿针走线,这些常州人竟做得如此洋气!

2018年07月23日 06:14:19 | 来源:青果巷部落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为常州三宝之一的乱针绣,资深粉肯定是不陌生的。

  上世纪30年代,乱针绣以颠覆传统的形象乱出江湖,如今,屡屡出现在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枚常州瑰宝从陌生到初识,从熟知到热爱,这背后少不了乱针绣传承人孙燕云母女的努力。

  今天,带大家走进乱针绣世界,听听有关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乱针绣由我国当代艺术家杨守玉教授创始。因与中国传统刺绣迥别,貌似乱针,故名。

  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特点使乱针绣的艺术效果宛如油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勤业路17号常州三宝内,有座独一无二的乱针绣博物馆,门口伫立的铜像是乱针绣的创始人、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

  她曾用一根细小的绣花针和绵绵丝线,一改延续千年“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绣法,将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了一起,造就了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博物馆,时间似乎一下子静止,《山地风》、《幸福老人》、《占领总统府》……

  在这里,一幅幅绣品绽放着艺术光彩,博物馆由乱针绣第三代传人孙燕云自筹资金创办。精心制作的100多件乱针绣藏品,在这里得到展示。

  由扶梯而上是孙燕云乱针绣艺术创作中心,中心由乱针绣第二代传人陈亚先和乱针绣第三代传人孙燕云母女为了传播乱针绣技艺、引进人才,于2003年共同创办。

  最近一个月,孙老师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指导这些从新疆远道而来的学艺者。从穿线、配色到针法,她毫不保留地倾心教授,至于她们是第多少个学徒,孙燕云已数不清。

  除了技艺的传承,孙老师已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她不仅在工作室带徒弟,还积极与常州本地高校合作讲学。

  由于技艺精湛,孙燕云屡次受邀出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

  在陈亚先和孙燕云的手上,乱针绣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和赞赏,但是,由于技艺复杂,传承人有限,乱针绣至今仍旧是一门小众的艺术。

  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乱针绣,开发更广阔的市场?

  第四代传承人——吴澄成为了破局者。

  吴澄自幼在绣架旁长大,耳濡目染传承了外婆与母亲的艺术细胞,很小的时候就能独立上绣架刺绣,熟练掌握乱针绣各种针法技巧。


吴澄作品《仕女图》

  2008年,还是助手的吴澄就与母亲一起数次赴京,为向北京奥组委推荐乱针绣而努力,最终,绣品“罗格绣像”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特定礼品

  英国、法国、卡塔尔、芬兰、丹麦......都曾留下了这位常州女孩的身影。

  中西结合碰撞出来的强烈视觉艺术,使众多外国友人为之震撼。

  “在踏实练好基本功之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创作出大家需要的东西,我觉得这样才让乱针绣更有意义,才能让乱针绣走得更远。”

  吴澄的祖辈和母辈,为乱针绣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吴澄既敬仰又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潜心乱针绣技艺的同时,吴澄一直“动脑筋”,意将新鲜的血液注入进传统艺术中,为乱针绣带来新的能量和契机。

  凭借早年在加拿大学习平面设计的敏锐,吴澄历经数年不仅对乱针绣工艺 进行了改良,还开创了新的领域,终于在2016年,推出个人乱针绣品牌,“承無”——传承所有,无限延伸。

  她通过运用局部刺绣、混搭镶嵌,将水墨氤氲、光影觥筹都绣到了服饰、包包和首饰上面,普通的衣物都因此变得有灵气起来。

  吴澄觉得只有将乱针绣与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这门艺术更好地普及、传承下去。

  对她而言,能将乱针绣从传统中创新,能把最美妙的东西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才是她梦寐以求的人生。

  如今,走出镜框的乱针绣在时间的历练下,多了几份韵味,多了几份时尚,也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乱针绣的魅力,真正让风雅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

  (来源:青果巷部落;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