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江苏掘港国清寺重现天日 遣唐使传奇获“力证”

2018年07月22日 07:48:15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经过约一年的地下考古发掘,21日,位于如东掘港的唐宋国清寺遗址考古成果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并向社会通报,千年古刹首次“重现真容”。验收组专家确认,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掘港国清寺遗址作为我国长江下游到沿海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宝贵的遗产点。

江苏掘港唐宋国清寺出土近千件文物史料“重现”古刹全貌

  图为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现场。

  唐宋国清寺遗址,位于如东县掘港街道江海东路,核心区4000平方米。去年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大学对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后,遗址地表下有唐代到清代时期各类遗迹40多处,有瓷器、建筑构件、紫砂陶器、石雕、铜钱等文物近千件,有的还能清晰看到“国清”、“东营”的字样,时代从晚唐到清代,和国清寺的始建及延续重修年代基本吻合。宋代遗存是国清寺遗址保存最好阶段,距今约1000余年。

图为遗址出土的文物瓷器。 杨颜慈 摄

  图为遗址出土的文物瓷器。

  公元9世纪,圆仁法师随日本最后一批遣唐使团入唐求法9年,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许多名寺古刹。其中,公元838年他在南通“掘港”登陆,在国清寺逗留数周。 在唐期间,圆仁法师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录了唐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和意大利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游记”。

  “圆仁书中涉及在中国到过的重要地点大约有10处以上,但是目前真正有唐代考古遗迹的,只有掘港国清寺,足见其意义之重。”本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说。

  新的考古发现包括唐宋时期的国清寺各类遗迹10多处,出土文物标本近千件。“此前,长江下游特别是近海地区的唐代寺庙建筑遗址不多。而这次考古发掘是南方地区第一次完整地揭示了一个中等规模唐宋寺庙的整体布局,因此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他说。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揭示了许多隐藏的大历史。“唐宋国清寺建筑遗迹及相关文化遗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空间标志点。”贺云翱说,它的研究关乎日本遣唐使活动、中日天台宗文化关系史和海上丝绸之路东海线的“重新认知”。 比如,此次考古新发现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及国内文献《掘港镇志》、如皋县志等的记叙相互印证,解开了圆仁所述的隋代开“掘沟”的历史疑点。

  “没有掘沟就没有掘港,没有掘港就没有国清寺,这是一个逻辑关系。”贺云翱说,因为只有通过“掘沟”运河联通了海洋,才带来了遣唐使等外国人,才有了通关及接待的行政需要,才会兴建国清寺这样重要的“国寺”。

  “因此,唐宋国清寺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上的重要一环,它实证了日本、东海与掘沟运河、中国掘港、古运盐河和大运河、扬州乃至长安的联系,特别是中日交往中的遣唐使历史。”贺云翱说,这是此次考古发现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在中日佛教的交流史上,国清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它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开创的第一个流派——天台宗的祖庭,取名自隋炀帝“寺若成,国则清”的期许。到了唐代,称为国清寺的寺庙只有两个,一个在天台山祖庭,一个就在如东掘港。掘港国清寺主持行满大师是日本天台宗开宗者最澄大师的老师,而圆仁又是最澄的弟子。

  贺云翱说:“中日历史上这些高僧们有着怎样的活动?他们究竟如何发生了情感、产生了彼此的关联?将是这次考古发现中很重要的启迪。” 遣唐使为公元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的使节,包括留学生和僧人。

  专家认为,国清寺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和遗产点,凭借南通这一唯一的“海丝”申遗点,今年4月,南通市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据了解,南通市有关部门和如东县委、县政府也将进一步做好遗址保护工作,制定遗址保护规划并建设遗址博物馆,供市民参观、游览、休憩,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来源:新华社、江海晚报、中国新闻网;编辑/黄河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