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长江江段,常年有30头江豚生活在这里。为了保护好江豚,7月18日下午,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扬州协助巡护启动暨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江都区大桥镇举办。仪式上,正式宣告成立江苏首支江豚协巡队,首批6位协巡队员正式上岗。
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秘书长说,扬州地处淮河与长江交汇处,这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扬州是江豚保护的重要节点城市,长江扬州段是长江下游江豚生活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好它们并在扬州江段繁衍后代对保护整个江豚种群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首批协巡员共有6人,他们原本是渔民,从今天起正式从“捕鱼人”转变为“护渔员”;他们的职责是在长江巡查,观察、记录江豚数量和活动区域,协助查处非法捕鱼活动。
扬州江段有5个地方常年有江豚活动
17日巡护发现3头江豚
51岁的协巡员杨怀忠,原本是沿江村的专业渔民,在长江打渔整整28个年头,目前,杨怀忠17吨的钢质渔船已改造成为“江豚巡护”船。作为协巡员,究竟需要做哪些工作?
“我们已经接受过两次培训了,七月十五号和十七号我们已出去巡护过两次了。”杨怀忠说,“第一次发现了3头江豚,第二次也发现了3头江豚,几乎都是在同一地点,我们都有记录。”
作为长江曾经的捕捞老渔民,杨怀忠对江豚非常熟悉,“根据我们多年打渔时的观察,扬州江段有5个地方常年有江豚活动,去这些地方,看见江豚的几率非常高。”
当然,作为江豚协巡员,他们的工作还不止观察和记录江豚。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负责人陈宜林介绍,协巡员每个月要完成300-500公里的巡护任务,巡护路线从启航开始到终点,全程都有“江豚管家”(一种APP)定位,“巡护中,他们的任务有拍照、记录(如记录江豚出现地点,出水次数,出水头数等)。同时,巡护中如果发现有非法捕鱼现象,还要及时向渔政部门举报。”
长江扬州江段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这里常年有30头江豚活动
扬州地处淮河和长江交汇处,这一区域,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陈宜林说,根据他们观察,长江三江营一带是江豚最为活跃的水域,“多的时候一次能见到5-7头江豚。”
通常,江豚在春秋两季出水频率最多;而在一天中,它们在早上和傍晚出水频率多。
截至目前,长江扬州江段共记录有30头江豚活动,“在长江干流水域,这一种群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扬州正积极争取建立江豚保护区
相关专家已多次来扬考察调研和论证
市农委副主任陈实认为,30头江豚在长江扬州江段活动,说明了扬州江豚保护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凸显了扬州的生态保护意识。
陈实介绍,扬州正积极争取建立江豚保护区。今年以来,扬州市农委、扬州市科技局、扬州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管委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江豚保护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并开展考察调研。目前,扬州市江豚保护区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陈实表示,江豚号称“微笑天使”,但要留住这“微笑天使”,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