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教师,
一辈子节俭。
一床席子、一把剃须刀、一个公文包,
一用就是60多年,
却毫不吝啬捐出毕生积蓄60万元助学!
他叫储振民。
退休老师捐出毕生积蓄
储振民,1929年生人,礼嘉镇蒲岸村人,常州市武进区遥观初级中学退休教师。现居住在河海街道怀德名园,已年近九旬。
2016年9月,他将自己和已过世的老伴章文秀两人的毕生积蓄60万元捐给了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用于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储振民1948年起在横山桥镇当小学老师,1960年进入遥观中学教语文,1990年退休。妻子章文秀退休前是遥观小学的老师。
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身为语文老师的储振民,做事特别严谨,至今还保留着记事、记账的习惯。多年来,他将夫妻俩的爱心捐助一一记录了下来。
零零总总
储振民记录着家人从1989年以来捐助的款项
总计十多万元
加上去年捐给坂上中学的60万元
已经有70多万元了
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记录本上简单一句话
道出了两位老人的人生高度
“凡是助人为乐的事,只要我与章老师商量,她没有不同意的。”储振民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储振民夫妇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才78元,却常常拿出钱来给家境贫困的学生买书本、铅笔,甚至承担孩子们的医药费、学杂费。
有学生上学迟到,储振民就去了解情况,原来学生家境贫寒,桌子是用木板搭的,帐子也很破,学生迟到是因为下雨家里没有雨伞。储振民看了很是伤心,就让他父亲周末到他家,给了些肉和米,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
当时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少,储振民班上有个学生叫纪玲妹,因经济原因被迫面临辍学。储振民了解情况后,每天都去学生家里动员,并给予帮助,后来纪玲妹不仅考上了大学,现在还是河海大学的教授。
储振民家附近有个渔民王炳大,经济困难,孩子又多,章老师看到他家孩子大冬天还光着脚丫,衣服穿得又单薄,于心不忍,回到家中把自己孩子的旧衣物全送给了王炳大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现在见到章老师,也不忘当年的恩情。
解放初年,储振民住的村里有个聋婆婆,七十多岁了,孩子们不孝顺,生活赤贫。有次聋婆婆来储振民家里串门,储振民夫妇看老人家衣服破旧,便给了她一件棉袄和一条当时很值钱的毛巾,老婆婆感动地说:“这条毛巾今世不用,等我走时有它陪着我。”
1998年洪灾、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他们都有捐款。特别是青海玉树地震,储振民夫妻俩捐了1万元。
2013年,夫妻俩住到小儿子新北区的家里,当年就向新北区政府承诺每年向困难群众捐助6000元。
2014年起,两人又向武进区政府承诺每年捐款6000元帮助有困难的人,直至“百年”。
2016年10月储老师荣登“中国好人榜”
实至名归 值得尊敬
省吃俭用一辈子
储振民夫妇一生都过得清贫,一只黑色手提包,还是1997年坂上初中拍摄《青春的选择》发的纪念品,底部已经开裂,他用胶带纸粘了又粘,至今还在使用。
一把剃须刀,用了60多年还在“服役”;储老的眼镜盒,也早已破了皮,用了很多年。他说,这些东西又没坏,扔了多可惜。
“买水果,别人喜欢挑新鲜的,而我则挑烂的,因为可以省下四分之三的钱,回到家把烂的部分削掉,一样可以吃。”储振民说。
有一次采访时,储振民掀开了床上的席子,露出了一沓废纸。“这是我偷偷藏在这里的,平时就当卫生纸用,连我儿媳妇都不知道呢!”
……
“我们家三代都是老师。”
储振民说,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老师,夫妻俩的慈善义举,主要是受父亲储绍熙的影响。
在储振民的笔记本上,他这样记录着自己的心声:“我俩终身从教,始终牢记党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育人、如何助人的道理。助人为乐,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幸福!”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储振民夫妇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切的崇高境界。
(来源/青果巷部落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