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气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没有电也没有蜡烛,只有水果,你能在黑暗中制造出光明吗?”“卡纸剪出来的小鸟也能乖乖听话?”“空气竟然能化身‘大力士’搬运货品?”如果小朋友问你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你能回答上来吗?在江苏科技馆内,有一支团队能帮你“摆平”小朋友“磨人”的好奇心。
7月14日下午,由江苏科技馆与南航“寰宇无极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同开办的探究式课堂,在江苏科技馆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科学小讲堂。这些来自南航的学生们将理论与动手结合起来,把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融合进一个个小游戏中,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探究思考“科学密码”。
据了解,这支队伍在江苏科技馆长期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几乎每个月都能在科技馆中找到他们的身影,但是以这种正式的方式授课,今年是第二年。南航志愿者们根据自己在志愿活动中发现的一个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改进,如科技馆的展品只是单纯的展示而没有辅之以必要的指导和解释,展品种类常年不变,教育功能难以实现等等。队员宋志广同学表示:“为了进一步丰富科技展品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带给游客更好的参观体验,我们与江苏科技馆合作,在暑假期间开展科技馆展品的二次开发,以提升展品的科普性与观众对展品原理的理解度,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掌握原理,多接受一些科技知识来打开自己创新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寰宇无极限”团队今年还细心地制作了视频,用动画和情景剧展示科技原理。团队负责人王建强同学介绍道:“这是我们团队首次尝试此类视频的制作,所有的科普小视频长约2分钟,由团队自编自导,甚至加入了一些情景剧的形式,让科学更直观,增加展品的魅力。我们把小视频做成二维码贴在展品旁,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背后的原理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还将视频放到线上,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
本次课程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空气的力量、重心的秘密、水果电池和小球碰撞。区别于普通的填鸭式教学,队员们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探究方式,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进而得出结论,引领着小朋友的的思维和课堂的方向。不少家长也非常认可这种课堂形式,通过江苏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积极报名,并表示以后还会带孩子来听课。
江苏科技馆志愿者负责人陈荔荔表示:“他们这个课很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他们与孩子们的年龄比较接近,课堂的形式相对比较活泼;第二,这个课程没有课堂上学习的那种压力,他们以这种游戏、连连看的形式授课更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
“这次的科技馆授课活动也顺应了江苏教育改革的大背景。我们本次活动秉持着‘教育要从娃娃抓取’的理念,将关注主体放在小朋友上,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打开科技的大门。”本着这个目的,王建强表示他和他的团队也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糜梦逸 通讯员 许玉 付裕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