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市场主体的通行证。近日,常州某金属材料公司、徐州某纺织公司等企业却因不缴或少缴税款等涉税违法行为被列入“黑名单”。记者从税务部门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江苏已累计公布税收“黑名单”587件,其中,偷税案件31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545起,骗取出口退税案件4起,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件7起。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失信者进入“黑名单”,不仅是“脸上无光”的问题,更要承担一系列后果。对于涉税违法行为特别重要的是联惩,以税务部门为源头,其他比如公检法、交通部门、出入境、政府采购等部门也将持续发力。例如,纳税人出现严重失信行为时,将会在经营、投融资、进出口、出入境、工程招投标等多方面受到限制或禁止,甚至企业相关人员出行也不能乘坐飞机和高铁,可谓寸步难行!因此,者不是一个简单公布黑名单的问题,是逐渐把一张网全覆盖无盲点。
修复信用 为时未晚
不过,进了“黑名单”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税务部门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黑名单”中当事人能够缴清税 款、滞纳金和罚款的,将从公告栏中撤出。今年上半年,已有69户当事人迫于联合惩戒的压力,主动足额缴清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累计金额3.03亿元,得以从“黑名单”中撤出,税务部门也会向实施联合惩戒的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停止外部联合惩戒。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郭艺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