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不要发财不要致富,这群年轻人要为大米“输血”

2018年07月15日 10:02:3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记者见到李林时,他正蹲在公司农业基地的实验田里,和农技人员赶插秧苗。戴着草帽、穿着农靴,黝黑干瘦,眼前的李林和高学历的大学生形象有些对不上号。田里暴晒得厉害,远远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他又埋头于眼前的一亩三分田。

95后扎进农田服务水稻

  李林是团队的“带头大哥”。团队成员40多人,清一色是具有农学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田里有很多变化。”本科农学专业毕业,95后的吴澄同样也是抱着对农村的一腔热情,向南京艾津农业服务公司毛遂自荐,一头扎进了广阔农田。

  投身农业生产,回报周期长,收入比不上高薪行业,很难吸引年轻人,此外乡村人力外流、剩下老一辈留守农田,社会上关于“未来谁来种地?农业后继无人”焦虑越发严重。而李林相信,年轻一代投身农业农村其实大有可为。

  李林告诉记者,如今散户种地很难挣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普遍存在,不少农户家中土地日益荒废,他偶然想到,如果有懂理论有技术的团队帮忙种田,肯定比农民“单打独斗”强。

  伏旱酷暑,团队齐心协力平整农户家土地;秋收时节,奔波于田间地头抢收忙;任何时间,农机操作手把手培训服务……村民家门口总出现大学生忙碌的身影,这让他们渐渐地吃下了定心丸。

  实践证明,有专业人士做后盾,土地价值更能凸显。在李林等人的帮助下,他们所服务的田地,肥料使用量减少了20%、农药使用量减少超过30%。良好的服务带来的是用户的信赖,2017年,李林的团队承包了南京10%的水稻田服务。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

  除了为农民送去农业社会化服务,李林还在六合横梁街道三友湖村开辟了上千亩地的现代农业基地,深入研究种子、肥料、植保以及栽培措施技术集成应用;向科研院所取经,实现了水稻轮作休耕制度的探索,一款欧标的高品质大米被成功包装推向市场。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在他们看来,农业应具备更高的科技、更高的产出效率。

  “高品质”和“行业标杆”是这群大学生职业农民一直挂在嘴边的词,他们甚至坚定认为,自动化才是农业的未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脚踏实地地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但对农业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的渴望背后,支撑他们的是对土地深沉的感情。

在农田“实验室”为大米“输血”

  李林一再告诉我们,种高端大米的收益并没有想像得那么高,他们把为农民提供服务挣来的钱投入这片上千亩的农田“实验室”,为大米的种植经营“输血”。正是因为这样的感情,使得这些95后的年轻人,抛弃了繁华的都市,让自己在广袤的土地里静心、沉淀。正因为这份坚持,才使得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得以深入研发,多项农业新技术纷纷落地。“将来农村永远不会缺人,”李林说道。

  “大学生职业农民”的返乡之路,永远都会充满勃勃生机。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