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记者/奚欣晨) 她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她在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等领域深耕多年。她仰望星空、穿越历史,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土壤。从书桌前到荧幕前、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她深厚的学养、幽默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她就是著名历史学者蒙曼!
今天,2018年7月15日,第八届江苏书展的第三天,也是书香中国大讲堂本届江苏书展的最后一场,蒙曼带着大家感受了一场书香之旅——《从“香菱学诗”说起》。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最美的唐诗就是把这样的一个人对自然一年四季的感悟和人一生之中青年、中年、老年的感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看看什么才是中国人。”这一次,蒙曼携新作《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做客第八届江苏书展。在现场,蒙曼通过讲述《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章节的故事来对比《四时之诗》这本书,从而向大家分享了唐代人的精神以及中国人的精神。
香菱学诗,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人在世俗的生活中也要追求精神。蒙曼把香菱的文化基因比作中国,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文化有格外的追求,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讲究的是礼乐文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
而追求精神是要有前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生活有了保证之后,人类就会开始产生精神追求。当今的中国越来越强大,所以中国人也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我们说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不仅要有顽强的体魄,更要有顽强的精神才能引领中国走向更强。
香菱为什么学诗?离不开基因,离不开好的生活,更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
中国从宋朝开始,女人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考科举,渐渐地不再学习歌舞,而是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了。“所以那个时代,如果有人说你是个好姑娘、是个高雅的姑娘,这个标准是什么?不再是唱歌跳舞了,是你会写诗啊!”蒙曼还强调,从宋朝之后一直到清朝,女才子的涌现,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所以在历朝历代的四千多位有名有姓的女词人中,有三千多位出现在清朝。”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那时候如果哪一家出现了一位才女,那都是值得全家人感到骄傲的事情。
香菱学诗中,有一章叫做“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也想像别的姑娘一样能写诗、能雅集、能去诗社,做一个高雅的人,所以她就“苦吟诗”,这就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蒙曼认为这也与今天的中国一致,“这就是一个时代风潮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在这儿讲诗,讲《四时之诗》,大家还能来听来捧场是为什么?你以为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您自己的兴趣爱好?这里头都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
香菱的诗与《四时之诗》
在创作的道路上,谁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香菱一共写了三首诗,第三首才是最好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好就好在,人和月是合为一体的。我们讲《四时之诗》也是一样。”蒙曼用香菱的诗对比自己新书的时候这样说道:“我在书的最后选择了四首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中的一首《秋歌》就是香菱这首诗的蓝本。”读《四时之诗》就像是在读香菱这首诗一样,都能读到人的骨气,也都能读到人的良心。
在春花、在明月、在凉风、在飞雪背后,蒙曼与大家分享的是唐代的人的精神和能够从唐代一直穿越到今天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诗,对现代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在蒙曼的演讲过后,现场还有许多观众都纷纷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发人深思的有这样一个问题:读诗,真的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吗?
蒙曼从两方面做出了回答:她认为现代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和自然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读诗可以再现从前的样子,可以会回到大自然的环境中,仿佛万紫千红就在眼前;第二点她认为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已经忘却了很多从前一些熟悉的情感,比如:思念。古代人一旦走远了,就是“望穿秋水泪沾巾”,而现代人只要拿起手机便可看到全世界。看诗,能让人重新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更多细腻的情感,这些就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一个精神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