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中国溺水死亡率8.77%,其中0到14岁占56.58%,溺水成儿童和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头号杀手",远超交通事故、中毒、利器伤害等。暑假是溺水事故高发期,该如何防范溺水?遇到溺水又该如何救助?今天,我们360实验室特地邀请专业救援人员,以及部分志愿者家庭,一起走进泳池,看看一旦发生危险,在水中如何自救和救人。
溺水后的自救姿势 不会游泳也能短暂漂浮
会游泳并不代表不会溺水,这是第一个大家常见的误区。南京蓝天救援队水上救援行动组志愿者短狐告诉记者:"我们的抽筋,都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游泳技术会失效。当我的小腿抽筋的时候,我可以用手去抓住自己的脚尖,同时将自己的脚向后拉,把整个小腿这块肌肉去伸长。溺水者通常情况下,会因为惊慌导致一些错误的姿势,导致不能够呼吸。那么我们推荐大家将头上仰,身体保持一个斜角,头在水面上,快速吸气 把胸腔吸满,同时缓慢吐气,保持胸腔里面一直气是充盈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大概浮在水面上。手在水下划动,给自己提供一些浮力,来为自己争取时间。"
溺水往往悄无声息 溺水距离死亡只有30秒
通常在溺水发生之后,我们认为溺水者会第一时间呼救,因为在电影里看到的情节都是这样的。
南京蓝天救援队水上救援行动组志愿者短狐表示:"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大一部分溺水者其实是没有呼救的,是悄无声息的。"
短狐告诉记者:"当水进入气道之后,气道会通过剧烈的痉挛来抵住,将肌肉收紧,让水不能够进来,同时你也不能够呼吸了。当气体不能交换的时候,人是发不出声音的。如果这个孩子要是头一直在水下30秒以上,同时他又做出一些很反常的举动,我们就认为这个已经有溺水的风险了。第一时间肯定是需要让这个溺水者的口鼻露出水面,将他快速带到岸边,这个直接赴救需要一些专业技巧。首先你需要有一定游泳的功底,你需要知道如何去反蛙泳,如何能进行拖带。基本原则就是,让你和被救者的口鼻露出水面,这样由于溺水者能够呼吸到空气,他的紧张情绪也会平缓一些,不会因为剧烈的挣扎,给你造成一些困扰。"
溺水救援难度很大 间接赴救优于直接赴救
那么,遇到他人溺水,是不是应该立刻跳下水去救人?手拉手就能把溺水的人救上来?对此,专家表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方式不当,会导致更多人溺水!不提倡未成年人营救溺水者,遇到落水者,应报警或寻找大人营救。
"间接赴救优于直接赴救,岸上救助优于水上救助,我们尽量能够依托一些器材、依托一些浮力器材。比如说我们可以运用到救生衣、救生圈、浮板,甚至我们还有一些方法把自己的裤子裤脚扎上,充满气之后,可以做一个短时间的漂浮装置。尽可能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救助他人。"短狐说。
溺水急救并非控水 应当就地持续心肺复苏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当救上溺水者之后,第一时间要采用这种倒挂式的控水方式来救人,这是真的吗?
短狐表示:"其实这个方法是错误的,如果他没有呼吸心跳,我们应该第一时间进行的是心肺复苏,而不是控水。对溺水者的救援是先开放气道通气,然后再进行按压,是两口气、30次按压。如此循环直到这个人恢复心跳,或者是急救车赶到。"
溺水事故往往发生在瞬间,千万不要因为疏忽而酿成大祸。最重要的是要远离不安全的水域,救人的时候,务必首先要保证自身安全。此外,也要特别提醒,野泳最危险,周边没有安全设施,施救起来也困难,每年都有人因此而丧命。为了自己和家人幸福,请一定注意游泳安全!
敲黑板!最全防溺水手册
1、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2、溺水者没有时间呼救,溺水距死亡只有30秒,家长要时刻看护好孩子。
3、溺水时严禁挣扎,保持镇定快吸慢吐,不会游泳也能暂时漂浮,争取时间。
4、儿童溺水后,迅速将其面部露出水面,仰面自浮,反蛙泳拖带救上岸。
5、第一时间清除溺水者口鼻堵塞物,口对口吹两口气、30次按压,循环进行心肺复苏。
6、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未成年人应报警或求助大人。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