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了村民不再住“兔子窝” 5000人战天斗地建“天渠”

2018年07月09日 07:46:2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了全县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鱼米之乡,来到一片荒山野岭。四面八方的乡亲义务给他们建起了一座“天渠”,让生命之水反哺这块荒芜的土地。

  ▼▼▼

  下面这张图是碧波万顷,风景秀美的塔山水库。这是连云港赣榆人民的饮用水源地,母亲湖。可你是否知道,清甜的湖水之下,沉寂着小芦山村100多位村民的昔日家园。

  

  一次艰难的移民

  77岁的村民孙曰坤回忆,1958年塔山水库建设前,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堪称“鱼米之乡”。水库蓄水后,家园被淹,村民只携带了随身物品从此搬迁。当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移民是关系到全县百姓喝水、灌溉的大事,他们苦一阵子也是值得的。

  孙曰坤说:“我们当时困难,但是南、东、西全部能灌溉起来,少数人困难,大多数人享福了。他们有水了,不会挨饿!”

  当年的小芦山村所在地,只有一片荒山野岭和一排猫着腰才能钻进人的兔舍。村民们铲掉脏土,铺上稻草,席地而睡,然后拓荒生产,几十户人家就这样在小芦山村的兔子窝里扎下了根。

  位于丘陵地带的小芦山村土地贫瘠,硬邦邦的黄土地牛耕不动,种田靠下雨,粮食亩产区区几十斤,孙曰坤说,那段日子永生难忘。他回忆,当时,131口人搬来,没有化肥,没有粪,种什么都不长,小麦没有筷子高。有人种的地瓜连秧带瓜才2两多重,只有大拇指这么大。

  一场战天斗地的工程

  小芦山村人舍己为公的精神感动了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1978年该村所在的吴山乡5000余名劳动力战天斗地、开山采石,用了一年时间为小芦山村建起了一座“天渠”,清清的湖水在20年后终于反哺进了这个移民村,时任工程总指挥陈开仪在通水的那一天泪流满面。

  陈开仪说:“为了能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全乡5000多人修建了这个翻水站,这在我们这儿是史无前例的。”

  如今翻水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正在建一座博物馆

  “天渠”启用后的第二年,小芦山村的农田从亩产40多斤增产至700多斤,村里100多口人终于尝到了吃饱饭的滋味。

  地里出了金子

  肚子能吃饱了,老百姓收入哪儿来?如今小芦山村所在的黑林镇地处水源保护地,走工业强镇的道路注定行不通,他们需要再一次为全县百姓的水源地环境保护作出让步与坚守。黑林镇不断探索,最终确定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之路。

  2012年,一条地里能出“金子”的消息在全村传开,黑林镇地处的北纬35度是世界公认的最佳水果生产带,土地经改良后,舒爽的沙土能够孕育出甜蜜的瓜果。为解决沙土不锁水的难题,小芦山村人还引进了节水滴灌的新技术取代曾经的大水漫灌模式,告别了哺育村民20多年的“天渠”。

  如今,6年时间过去,黑林镇因地制宜发展出特色经济林果产业近3万亩,建设成了全省最大的红心猕猴桃基地,江苏沃田集团还是全国首家蓝莓上市企业。40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曾经一片贫瘠的土地,蓝莓在这里生根发芽

  今天的小芦山村已入围江苏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正在成为大吴山脚下的一片世外桃源,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党委书记马秀云说起这些非常自豪:“我们在探索过程中觉得是非常有效的一个途径,不但带动了地方的发展,带动了老百姓的致富,从2012年到现在不断沿着这条路在拓展、扩大。新时代小芦山水库移民的牺牲精神如何延续?守住绿水青山,这是非常重大的贡献。”

  小小的蓝莓,是这里的希望

  小芦山村离水最近,村民视水如命。记者看到,洗菜水反复利用、滚筒洗衣机减少漂洗环节、厕所污水集中处理……点滴细节,映照出小芦山村几代人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了习惯。和小芦山村一样,江苏很多的乡村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村民的口袋也越来越鼓,当年对乡村美好生态的坚守,如今正在变成新时代乡村的环境红利。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江苏“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鱼米之乡正展现出它的“最靓颜值”!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方媛)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