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街头巷尾的这些人间至味,不仅勾起食欲,还能勾起回忆

2018年07月03日 09:16:48 | 来源:青果巷部落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也许,藏在戚墅堰街头巷尾的美食

  才最代表戚墅堰人的生活

  他们大多没有华丽的店面门头

  也不做什么宣传

  但却十几年如一日

  起早贪黑,用料扎实

  来的食客也都是十几年的街坊近邻

  彼此口口相传,交口称赞

  造就了戚墅堰那令人着迷的烟火气

  戚墅堰人都知道六角亭包子铺

  但是如果你不是戚墅堰人

  怕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家包子铺的

  六角亭包子铺开在牌楼巷53号

  没有门头,没有标语

  除了门牌号能给我们一些暗示

  怎么也想不到推门进去是如此热闹的场面

  包子铺的老板姓王

  这家包子铺是丈人二十年多前就开始经营的

  二十多年来,包子铺的口味始终如一

  客人们为了方便介绍

  就以街头的六角亭为暗号

  为这家包子铺取名“六角亭包子铺”

  王师傅每天三点就要起床

  熬汤、剁肉、和面、擀皮

  一直要忙到中午才能休息

  一笼12个的小笼包

  王师傅每天早上要卖掉100多笼

  这100多笼小笼包的肉馅全部手工剁碎

  在剁肉的过程中还浇入了秘制鸡汤

  吃起来不仅皮薄多汁,而且鲜美无比

  每天天还没亮

  六角亭包子铺的灯已经亮了

  黄豆已经开始磨了

  王师傅家的豆腐都是这样每天新鲜制作的

  第一缕阳光照进来

  就有老客人来吃这碗热腾腾的豆腐汤

  吃完抹抹嘴

  这才觉得胃满足了

  包子铺里,有人打包,有人堂食

  有的来的不凑巧的,还要排队

  朱老师是每天都要来吃早饭的老顾客

  他说:

  “这家店开了多久,我大概就吃了多久。”

  他已经和老板成了朋友

  每天来总是点那“老三样”

  自己给豆腐汤加料

  和在家里吃饭一样自在

  他说:“这里的馒头用的是老酵,比外面的馒头有嚼劲,口感好,不信你试试?”

  谁说老街没有美食家?

  从来都是高手在民间

  除了做早饭

  平时老街上有人做红白喜事或者乔迁

  也会来找王师傅加工包子

  到了过年

  六角亭包子铺就更忙了

  街坊四邻带着做包子的馅料来找王师傅

  一做就是几十个上百个

  常常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

  正是这看似寻常的人间真味

  开启了戚墅堰人元气满满的一天

  地址:戚墅堰牌楼巷53号

  电话:13961193019

  出了六角亭包子铺往东走大约200米

  就能找到这家复兴点心店

  顾卫民夫妇在忙着制作常州大麻糕

  在点心店门口

  常常能看到好几个在等待大麻糕出炉的食客

  因为做好的大麻糕要烤制半个小时

  一炉最多能烤10个

  常常一等就要等上个把小时

  订的多的就要提前一天先跟顾卫民预定

  顾卫民夫妇经营这家点心店有近20年时间了

  “复兴”这个招牌是从师父那里传承来的

  20年前,顾卫民跟随常州麻糕老师傅学习手艺

  将传统麻糕酥香脆甜、油而不腻的秘诀了然于心

  即便20年过去

  他现在依旧坚持着师父教的老法

  把面铺上料之后卷起,像蛇一样盘起来

  再压实,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用料均匀

  不仅做法考究,用料更是讲究

  麻糕用的猪板油一定要选最好的、新鲜的

  买回来仔细地把板油上的皮、筋、血去掉

  保证加入麻糕里的板油是雪白的、质地最好的

  老板娘说:“不光是板油,我们用的芝麻也是一等品,差的东西我们是不会放在麻糕里的。”

  为了这间小小的麻糕铺子

  顾卫民夫妇每天三四点起床

  忙的时候2点就要起床准备了

  来买麻糕的也不光是戚墅堰人

  有寨桥的、遥观的、还有嘉泽的

  顾卫民说:“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但是他们觉得好吃,下次还会再来。”

  他的麻糕还成了大家馈赠亲友的佳品

  听说被带去了几十个国家

  也许在遥远的异国他乡

  尝一口来自家乡的大麻糕

  才最能一解乡愁吧

  地址:戚墅堰牌楼巷20弄55-1号

  电话:13915891958

  常州人爱吃百叶

  大烧百叶、红汤百叶、如意菜……

  各种喜庆的场合都少不了百叶的陪衬

  王小英就这样为戚墅堰人提供优质的百叶制品

  提供了15年

  做百叶是件辛苦的事

  首先泡豆子对温度的要求很高

  冬天要泡上一天一夜,夏天的时间可以缩短一些

  然后再打浆、点花

  王小英和丈夫每天晚上十一二点就要起床忙活

  忙完天就亮了

  就要带上新鲜的百叶、豆腐、素鸡去菜场摆摊

  为了这份营生

  王小英的睡眠时间也不得不割裂开来

  每天中午小憩一会儿

  晚上7点就要入睡,11点起床干活

  15年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息时间

  虽然来菜场买菜的人已经远不如以前的多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特意来买王小英的豆制品

  他们说,总感觉她做的豆腐要比别人的香

  王小英说,那是因为她一直坚持用老法做豆腐

  她的豆浆都是用小锅熬煮出来的

  常常煮得家里香气四溢

  过年的时候是王小英最忙的时候

  最长的一次两天两夜没睡觉

  为各家赶制百叶

  十多年来,附近的居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口味

  没有王小英的百叶

  过年的饭桌上总觉得少了一股豆香味

  地址:戚墅堰益丰综合市场豆制品7号

  电话:13775630438

  端午节期间

  五益综合市场上周德英的粽子卖的最好

  夏至当天

  周德英的菜肉馅大馄饨又被抢购一空

  周阿姨年轻的时候

  做的美食就让街坊四邻赞不绝口

  家里包了馄饨、做了团子

  也总是分给各家都尝尝

  周阿姨如今60岁了

  但功力不减当年

  根据各个时节和民俗习惯

  周阿姨制作不同的点心

  元宵节做元宵、过年做团子、端午做粽子、重阳做重阳糕、夏至做馄饨……

  每一样都是纯手工

  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

  周阿姨的咸蛋黄肉粽卖5块钱一个

  但是比市面上的粽子料足了一倍

  一颗咸蛋黄、一小块肥肉、一大块瘦肉

  把腌制过的米压实

  在高压锅里煮上四五十分钟

  才能享用到软糯咸香的肉粽

  每天早晨五点

  周阿姨就要起床买菜,保证食材新鲜

  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周阿姨说:

  “吃的东西是最最来不得弄虚作假的。”

  别人家的红枣粽放一个红枣

  周阿姨要放三颗大枣

  别人家的重阳糕用普通糯米

  周阿姨要去市场上买最好的糯米

  总之,“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别人吃。”

  地址:戚墅堰五益综合市场内

  电话:13306126159

  这些戚墅堰街头巷尾的美食

  也许在当地人看来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却是最质朴、最真实的戚墅堰味道

  他们不仅美味

  且都饱含着戚墅堰人对生活的热爱

  是人间至味

  (来源:青果巷部落 编辑/马腾达)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