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校友毕飞宇回母校,他说的这句话,你看懂了吗

2018年07月02日 21:06:5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斧子和锯子做不出饭。”

  ——毕飞宇

  毕飞宇的这句话你看懂了吗?

  不懂没关系,请往下看!

  6月30日,著名作家、校友毕飞宇应邀来扬州大学文学院参加第十四期毕飞宇小说沙龙、小说课暨《流萤》杂志复刊仪式。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教授,雨花杂志主编、著名作家朱辉先生,泰州作协主席庞余亮,兴化日报主编金倜,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主任张堂会教授等出席本次沙龙。

▲著名作家、校友毕飞宇发表讲话

  毕飞宇感慨当年在扬州师院的求学经历,讲述了《流萤》得名于泰戈尔的《流萤集》。指出开办小说课的初衷在于推动文学教育,让每一个来到文学院的同学,经过文学教育,拥有文学的思维、瑰丽的想象、深切的人文关怀,对生活、生命、他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多一份理解力、感受力。毕飞宇表示,希望同学们从文学中培养生活的能力,追求诗性的、美学的、高尚的生活。希望《流萤》永远年轻,勉励同学们去阅读文本,积极创作,学习“无中生有”的创作能力,做受欢迎的人,在看不见的地方用想象拓展生活、生命。

  35年前,怀揣文学梦想的毕飞宇

  在原扬州师院中文系创办《流萤》

  35年后,

  意气风发的透红亭文学社青年

  在扬州大学文学院复刊《流萤》

▲《流萤》杂志

  小说沙龙

  小说究竟从哪儿来的?我们应当调整“小说必须完整”的中学写作思维。

  ——毕飞宇

  此次文学沙龙中,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评析黄建龙同学的小说《天晴》,来看看各位老师都说了什么~

  在分析黄建龙《天晴》时,毕飞宇老师指出其创作中最大的问题是“想当然”。由于创作者人生阅历的不足和创作经历的缺乏,使得文章衬托和支撑不够,写作过程中出现逻辑性错误。

  毕老师笑称:“我们要和中学时代say goodbye”,小说创作者应注意避免放任惯性,放任惯有的道德观念,避免这些破坏小说的思维和走向。

  小说沙龙上,毕飞宇及各位老师都对黄建龙同学在小小年纪即写出这样有深度的小说给予高度评价。易康、顾维萍、朱辉等老师结合自身阅读感受,对《天晴》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有的温和,有的中肯,有的尖锐,令人受益匪浅。

  最后,何平教授肯定了黄建龙同学的创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作是一个一次性的东西。对于部分天才小说家来说,一出手就是好小说,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年轻小说家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难以在该阶段写出高质量的小说。在他这个阶段,以他这个年龄,能够完成这样一篇质量的小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小说课

  反思不能构成文学,反思是思想性的东西,需要逻辑作为工具。但仅靠逻辑完不成小说,需要配套的工具,就像斧子和锯子做不出饭。

  ——毕飞宇

  本次小说课,干货可不少!毕飞宇将打家具的工具比作理性工具,把写小说所用的工具比作感性工具,强调理性工具和感性工具配套的重要性。他指出,构成小说的要素是主人公之间具体的内部或外部的行为,在小说内部,小说的叙事时间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叙事角度紧密联系,从哪个人物进入小说,最为关键。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童婷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