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看到试卷上写着“京口区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这一行字,记者真以为这几道题是某个大学广告系学生的日常练习题。对于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基本的成语都没熟练掌握多少,却被要求将“变脸”的成语与广告宣传语融会贯通起来。这道“语文与生活”的题目分值为6分,如果不是平时酷爱看广告或者老师在课堂上就这么教过,小学生想拿满分还真不容易。看到这样的语文卷子,众家长和网友反应出奇地一致:这不合适吧!公然在试卷中植入广告?
看得出来,出题者还为能想出这样的题目颇为得意——“广告中运用诗句,令人回味无穷”。作为成年人来讲,可能真的是有些回味。可对于涉世未深的三年级“小盆友”来讲,他们怎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一位男性家长明显很愤怒: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讲,你跟他们说“茶香飘四海、千杯成知己”?你跟他们说“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好好背古诗不行吗?非要弄出这些名堂来。“步步为“赢”、“咳”不容缓、默默无“蚊”,这些老掉牙的广告宣传语曾一度被叫停,因为广电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规定,严禁在广告宣传语中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篡改成语。被国家禁止的东西,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京口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卷中。究竟是无意为之,还是明知故犯?抑或是有其他原因?有网友笑称:实在想不出原因,可能出题目的人原来是教广告学的吧,于是出了这么道“绝妙”的好题目。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就明确规定,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既然教课书中都不得有广告内容,那孩子们的考试卷中就更不应该出现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题目?京口区教育局给出的答复是:感谢网友对京口教育的关心。网友指出的试题源自于三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说说广告”,出卷者的意图一是考查课堂落实口语交际教学的情况,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二是让学生感到语文与生活联系紧密,确实以往的商业广告对此类成语使用较多。对于网友提到的“使用绝对化语言,欺骗、误导公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篡改成语”有些言过其实。出题老师为避免误导学生今后写错字,特意注明是“变脸”成语。
对于这样的答复,广大家长和网友们满意吗?
网友说:让我想起了上海的“外婆”和“姥姥”,电视看多了还是网上多了,出题还是要动动脑子的,普法教育任道重远。
网友说:那也是违法啊,篡改成语。
网友说:京口区试卷?不应该。京口区纪委在哪里?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在?
网友说:我认为三年级孩子还小,应该着力于记忆正确的东西,不要急着“变脸”,还是考一些古诗词记忆或者是理解比较好。因为考试是指挥棒,今年出了这样的题目,明年老师可能要练习10条变脸的广告。相反如果今年考试的是经典的古诗词记忆或者理解,那么明年老师大量练习的是什么,价值何在,不言而喻!出试卷也要一颗慈悲的心啊!那些“变脸”题,与社会接轨,等到六年级再去考吧。
京口区教育局对于反映这个问题的网友评价为“言过其实”。真的是言过其实吗?请看:1.按部就班(按步就班) 2.阴谋诡计(阴谋鬼计)3.再接再厉(再接再励) 4.别出心裁(别出新裁)5.以逸待劳(以逸代劳) 6.贻笑大方(遗笑大方)7.出类拔萃(出类拔粹) 8.伶牙俐齿(伶牙利齿)9.优哉游哉(悠哉悠哉)10.戛然而止(嘎然而止)11.矫揉造作(娇柔造作)12.漫不经心(慢不经心)13.发人深省(发人深醒)14.直截了当(直接了当)15.揠苗助长(偃苗助长)16.振聋发聩(震聋发聩)17.名声鹊起(名声雀起)18.集思广益(集思广议)19.相辅相成(相辅相承)20.纷至沓来(纷至踏来)21.指手画脚(指手划脚)22.事倍功半(事倍工半)23.入不敷出(入不付出)24.不落窠臼(不落巢臼)25.老奸巨猾(老奸巨滑)26.拈花惹草(沾花惹草)27.挑肥拣瘦(挑肥检瘦)28.相形见绌(相形见拙)29.走投无路(走头无路)
以上都是容易出错的四字成语,其中不少都能被广告宣传语引用为“变脸”成语。不要说三年级的孩子,即便是成年人,谁也不敢说能百分之百写对这些成语。放着这么多知识点不去学、不去考、不去巩固,为什么偏要盯着那几个故意写错字的成语?还要让孩子们去记、去考。家长们和网友们的激动、愤懑不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京口区教育部门的回复,既然难以服众,很多网友非常期待他们拿出有诚意的处理意见来。
(来源:今日镇江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