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南京历史名校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源头之一)建校130周年。金陵大学曾拥有过胡小石、黄侃、吴梅等名学者,而由于是教会学校,一大批外籍教师也在金陵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故事。
首任校长是美国人
十九世纪末,美国基督教会派了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一面传教布道,一面创办学校,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十三所高等学校,南京的金陵大学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美国各基督教会先后在南京创设了三所高级学校,当时称之为“书院”:1888年创设于干河沿的汇文书院,首任院长为福开森;1891年创设于鼓楼的基督书院,院长名叫美在中;1894年创设于户部街的益智书院,院长名叫贺子夏。
1900年,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风声鹤唳,他们开始对在华办学重新评估。1907年,基督书院与益智书院合并,称为宏育书院,校址设在基督书院原址,院长美在中,副院长为文怀恩。1910年,宏育、汇文两书院又合并,正式定名为金陵大学,校址就设在汇文书院的原址上。
美国人包文担任金陵大学首任校长,文怀恩为副校长。同时,学校开始在鼓楼西坡动工,大规模兴建校址。
创办之初,金陵大学的办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基督化人格”,宗教气息浓厚。课程仅设文科,学生只有数十人。当时南京各界对“洋鬼子”办的洋学堂,心存疑虑。虽然进入金陵大学读书的学生可不用交学费,甚至还能另外获得津贴,但最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不愿意送子女入学。后来西风东渐,家长们改变看法,把子女送入教会学校的才逐渐多起来。
1913年,金陵大学增设师范专科和华言科,不久开设医科,附设鼓楼医院。此后,又相继开办农科、林科,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农林科的,仅有金陵大学。1921年,新校舍竣工,学校全部迁入。而原汇文书院址,则改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即现在的金陵中学。
金陵大学的新校舍建筑,中西合璧,气象宏伟,为当时南京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群。
院长福开森精通南京话
由于是教会学校,从汇文书院到金陵大学,其管理层和教师阶层,有许多都是外籍人士,其中不少人为了金大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福开森可算是金陵大学的“开山鼻祖”。福开森(1866-1945)是加拿大人,1886年来中国传教,其工作地点是南京地区。福开森精通中文,还能说一口流利的南京话。
两年后,福开森就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自任院长,他与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航政大臣盛宣怀及一些北洋官僚频有往来。福开森主持汇文书院将近十年,于1897年被盛宣怀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督学。
福开森居中国近60年,对中国古代文化兴趣很深。他一生不惜巨金收集中国古代书画、铜器、瓷器,他的书房古色古香,各种古董琳琅满目。
考古学家商承祚还专门为他的藏品编写过一本册子。
1930年,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曾希望他对金大有所捐赠,以作纪念,他颔首允诺,后因抗战爆发,没有兑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开森被日本人抓进集中营,二战结束后,他才返回美国。
1945年,福开森病故,其女根据遗嘱,把福开森数十年所收藏的一万多件文物全部赠给了金大。这一义举颇值得在金大校史上大书一笔。
一对名教授夫妇
另一位美国人卜凯,是金陵大学著名教授。1930年,在卜凯努力下,美国农业部资助金大农学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农村经济调查。事后,师生写出了一份颇有价值的长达数千页的英文报告——《中国农业经济调查》。
卜凯也是一位熟悉中国农村情况的农业专家,写过不少有关中国农村的报告。在金陵大学,他还发起成立了“东方文物研究所”,罗致了不少名流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国文化,前后达20年之久。卜凯的前妻就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
赛珍珠(1892-1973)是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由于她的代表作《大地》与《母亲》获得诺贝尔大奖,她成为闻名世界的女作家。赛珍珠一生共有八十多部文学作品问世,大部分是描写和介绍中国的。她自幼长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四十个春秋。其成名作《大地》就是在金陵大学一幢楼房里完成的。
1921年,卜凯由安徽应聘到金大任教,赛珍珠随夫迁居南京,任教于金大外语系。第二年,她便开始了《大地》的写作。1931年,《大地》三部曲在美国问世,成了畅销书,当时正值中国发生大水灾,在解囊相助的国际友人中,美国人占了大部分。美国红十字会为此写了一封长信给赛珍珠,说美国人如此慷慨捐款,是由于王龙(《大地》的主人公)一家遭受旱灾的故事深切地感动了美国人。
在金陵大学的寓所里,赛珍珠还紧张地投入另一代表作《母亲》的创作。她还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赛珍珠起的英文名叫做《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
赛珍珠还广泛结交了一些中国文坛名人,林语堂、徐志摩、老舍都是她家座上客。1934年,赛珍珠与卜凯因感情破裂离婚。次年她返回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南京。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