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组织部分党员干部、环保志愿者在滨江公园棉花堤码头
开展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向长江投放濒危物种胭脂鱼20多万尾
投放淡水经济物种鲢鳙夏花2000多万尾
此次放流将持续3天
累计将向长江投放鲢鳙苗种9500万尾,胭脂鱼24万尾!
[什么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指采用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的活动,是国内外公认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环保行为、民生工程、公益事业和向善之举。
[为什么要进行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可以有效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增加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同时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营造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南京下关长江段现数只江豚
[南京的增殖放流工作做得如何?]
南京自2004年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以来,至今已投入资金超过4000万元,投入各类苗种2亿尾,其中大规格鱼种100万公斤。放流区域遍及长江、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等重要渔业水域。放流品种主要有: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物种;暗纹东方鲀、长吻鮠、细鳞斜颌鲴、中华绒螯蟹等经济价值高经济物种;青、草、鲢、鳙、鳊等增殖效果好土著品种。
今年以来,南京已经组织了三次公益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向长江投放四大家鱼大规格苗种1万公斤,中华绒螯蟹5万只,珍稀物种胭脂鱼、暗纹东方鲀1万尾。
[放流效果怎么样?]
通过增殖放流工作,有效减缓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趋势,部分物种如鲢鳙鱼得到恢复性增长,多年不见的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物种又重新出现,增殖放流在水域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
这些年,南京如何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
设立两个省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
设立了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该保护区于2008年12月经农业部批准设立,上游自长江新济洲头起,下游至潜洲尾,总面积74.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位于秦淮新河口至建邺区江心洲尾北岸的长江大胜关水道(即江心洲夹江),面积4.03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为长吻鮠、铜鱼,其它保护物种包括中华鲟、胭脂鱼、中华绒螯蟹、刀鲚、暗纹东方鲀、江黄颡、长鱯等。
设立了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于2014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上游自长江新生洲起,下游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约43公里,总面积86.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分别为30.25平方公里、23.66平方公里、33.01平方公里。
连续15年,长江放流鱼苗2亿尾
自2004年以来,我市已连续15年实施人工增殖放流,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向长江放流各类鱼苗2亿尾。放流苗种主要有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暗纹东方鲀、中华绒螯蟹、细鳞斜颌鲴以及“鲢、鳙、青、草”四大家鱼等。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增殖放流活动规模和社会参与程度的不断扩大,每年放流四大家鱼夏花不少于3000万尾,大规格鱼种超过8万公斤。
连续17年长江南京段实行禁渔期制度
南京自2002年起已连续17年在长江南京段实行禁渔期制度。禁渔期间,通过暗访检查、蹲点守候等方式,组织开展“零点行动”、“暮色行动”,对主要江段实施重点监控,对违规网具进行全面清理,严厉打击了各类非法捕捞行为。
强化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
2015年2月,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结合江豚保护区禁渔要求,对长江三桥至二桥有证渔船实施征收,对渔民进行安置”。依据《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占用补偿暂行办法》和市政府相关规定,市农委牵头制定并出台了“渔船整治工作方案”和“上岸渔民补偿安置意见”,明确了回收捕捞许可证和渔船、网具等生产工具的补偿标准,落实了解决渔民生产生活保障的具体措施。
2017年初完成了128户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实现了长江三桥至二桥江段彻底禁渔。开展水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加强对涉水工程监管,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减少和修复人类活动对水域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每年禁渔补助110多万元
2008年颁布了《南京市渔业资源保护条例》,明确将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保护长江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以及加强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在全省率先将禁渔期间渔民生活补助纳入市、区、街镇三级财政预算,每年落实禁渔补助110多万元,实现了禁渔补助全覆盖。
(来源:南京发布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