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长“天衣无缝”龙袍料亮相云锦博物馆

2018年06月17日 14:52:04 | 来源:金陵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古代皇帝的龙袍可谓雍容华贵,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丝蛋白的不稳定性,几乎所有出土或传世的丝织文物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破坏。

  不过,继本月央视展示了云锦研究所复制的汉代素纱禅衣、清代乾隆皇帝龙袍等服饰之后,6月15日开始,南京云锦博物馆举办了十三陵丝织文物历年复制成果展,长度超12米的富丽堂皇的龙袍料展现龙袍如何实现“天衣无缝”,轻薄透空的龙袍料恢复了失传300多年的妆花纱工艺……本次特展选择17件有代表性的复制成果向公众展示,包含8件成衣、9幅匹料,展现北京十三陵中宫廷的奢华文物,市民在南京就可以大饱眼福。据了解,此次展览为期三个月。

  十年织成“天衣无缝”龙袍料

  古代皇帝被认为是“天子”,那么他的衣服就是“天衣”,而“天衣无缝”是什么意思呢?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告诉记者,古代织锦织造工艺技术难度最大的织物就是“织成”,即一匹布料织成以后,只要按式缝缀,就可以成为完整的服饰。

  记者在此次专题展现场看到一个超12米长的龙袍料,上面连续织出了一件龙袍所需要的通袖、大襟衬摆等12个部分。

  据了解,这件柘黄织金妆花缎龙云肩通袖直身袍料就是古今罕见的大型“织成”,真正做到“天衣无缝”。

  周双喜介绍,这件袍料的原件是明万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文物,1973年开始复制。

  “这也是我参与制作的第一件龙袍,”周双喜说,“这件龙袍也很繁复,全部都是织金妆花不漏地。也就是说,整件龙袍没有底花,织金妆花覆盖了所有。”正因为其工艺复杂,这间袍料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

  失传了300年的工艺重现人间

  此次特展中,还有一件袍料极为珍贵——红无极灵芝纹地织金四团龙妆花纱袍料。轻透的红色纱地上织出形象生动的龙,看起来十分透薄。

  据了解,妆花纱的织造工艺己经失传了三百多年,如今要复制,谈何容易。现代云锦艺人谁也没见过妆花纱,也没见过织纱地的织机,更不知道如何在纱地上起花妆彩织金。

  云锦研究所派出科研人员深入江南,遍访民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试验,改造成功了一台能够织出大型整幅妆花纱的织机。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多次到北京,驻扎在定陵,对出土袍料的质地、图案、色彩及工艺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和描摹记录。

  周双喜介绍,这件袍料复制历时五年,才恢复了失传300多年的妆花纱工艺。绛红色纱地上织满无极灵芝纹,四团龙分列前胸、后背。最难的工艺莫过于在轻薄透空的纱地上所用金线、彩绒、孔雀羽线均不能跨线。在纹样细密处,每织一纬,往往要用几十个不同的彩管依次挖织一遍,日过寸许,其操作口诀是“金不过指,绒不过寸”。

  “一般的云锦一天可以织5-6厘米,但这件一天只能织2厘米。”

  不仅有以上这些袍料,此次特展还有云锦研究所在2008年复制的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通匹共织捻金“寿”字1045个,约耗捻金线达4000米,整件袍料艳彩环绕、金光熠熠。

  用色较少、极为内敛,地花设色协调,具有鲜明的手工织造特点,大量运用了片金线和捻金线达到了富丽堂皇的艺术特点。整体色彩金光灿灿,富丽辉煌具有典型的明代宫廷的特点。

  (来源:金陵晚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