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8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包罗万象,缤纷斑斓,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多维度地包围了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扬州,也带着2500年跳动的脉搏,向世界人民展示着文明扬州所构建的语言体系。
素材1
关键词:宜游
2015年9月21日,伴随着扬州市歌“茉莉花”的优美旋律,以“美丽中国 秀美扬州”为主题的宣传片正式亮相纽约时代广场。通过特有的镜头语言,将如诗如画的美景次第展开,蜀冈-瘦西湖、宋夹城、大运河……这些亮丽的城市景观,似一幅幅山水画展现在观众眼前。就像一张高度浓缩的城市名片,集中展示了名城扬州的独特风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古代先人留下的诗句,让无数人魂牵梦绕一趟扬州行。今年的新年伊始,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扬州代表团审议时说:“过去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现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在春夏秋冬都想去看看,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永久性基本产业,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态,加快建设宜游城市,打造旅游强市。尤其是聚焦服务游客“3号文件”的出台,深度关注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和合法权益,以全局性、长远性、国际性眼光做好旅游工作,系统化优化扬州旅游生态。如今的扬州,春夏秋冬,四季旺游,扬州正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出旅游名城的新魅力。
素材2
关键词:生态
前阵子,一外地游客来扬州游玩时,写了一篇题为《人这一辈子,总得去一趟扬州》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这一个标题的“无心插柳”,成了坊间扬州旅游口口相传的新广告语。
刷爆朋友圈的背后,是扬州人对于自己的家的自信,这种底气来源于家门口的生态环境。
“一台照相机,10多年的守候,上万张关于鸟类的图片绘制出扬州生态变迁图谱。”被称为“扬州鸟叔”的蒋永庆,通过他的“镜头语言”,描述了“鸟儿们的语言”,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示了扬州对生态环境的呵护。这是扬州最执着的追求和坚守,并深化为城市的基因,让我们感受到了扬州绿色发展的成果。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三湾公园……从2015年开始,扬州全面展开了多层次的公园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免费开放公园近300个,今年还将再新建或提升65个既有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也有数百平方米的“口袋公园”。这些公园,虽大小不一,但都涵盖生态、体育、休闲元素,而且建在城市最好的地方,建在居民的家门口,市民步行5至10分钟就可到达附近的公园。
今年9月,第十九届江苏省运动会将在扬州举行,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办会为民、办会惠民、办成里程碑”理念。
公园体系建设让“努力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省运会,天天开的省运会”有了抓手和载体。在省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扬州人就响亮提出:处处都是运动场,人人都是运动员,家家都是拉拉队。
素材3
关键词:文化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独特的语言。扬州话里有一个词叫“一当”,大概最能概括扬州人的生活了。
扬州人“一当”的晚上莫过于此——华灯初上,城市的夜也热闹起来,广场舞、健身、快步走的人比比皆是。城市在这个时刻,被赋予活力。而在城市的另一头,夜幕中的一盏灯为了读书而点亮。
“城市书房永远明亮,我们的城市就会充满希望。”从2015年9月至今,扬州还在一些公园“+”了24小时城市书房。目前,市区已建成开放19家城市书房,月均20万人次走进书房阅读。
在寸土寸金、一铺难求的东关街内,扬州在该街区街南书屋内专门辟出一个场馆,成立24小时城市书房。和东关街的喧嚣形成强烈反差,宁静温馨的书香营造出浓浓文化意韵,无数游客走进城市书房,心境随之慢下来、静下来。城市书房建设,正是扬州突出以文立市、倾力打造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仿佛一座“文化灯塔”,成为扬州的“精神地标”。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是扬州的文化传统;“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则是扬州人的优良家风。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读书和运动,对一个现代人而言,一静一动,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也是人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锻炼、在家门口读书,让阅读和运动成为市民的习惯、成为扬州人的生活方式、成为扬州重要的城市特质,使扬州真正成为文化魅力之城、运动活力之城。
素材4
关键词:文明
艺术的语言需要艺术品去展现,艺术的文明需要艺术家去传承。在千百年的文化中,扬州的大国工匠们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的坚守的故事。
作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在漫长的时间里重复积累地工作,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将雕漆工艺做到极致。他的每件作品,都在述说着扬州古老工艺的魅力与情怀。
近日,在国家艺术基金中心的支持下,扬州漆器厂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开班授艺,张来喜也因此收了30名徒弟。这30名徒弟来自全国各地,在60多天地学习中,他们不仅对扬州漆器工艺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形成了自己对扬州漆艺的艺术解读。让人惊喜的是,在结业展上,60多件作品个个创新,却保持了扬州漆器的传统技法。
近年来,如何让“古老”的扬剧扣动年轻人心弦?这是让扬州文化馆名师工作室专家葛瑞莲一直思考的问题。要让扬剧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去消除刻板印象,不仅要靠语言的宣传,更要通过适当的改变,让年轻人亲身去感受、体会扬剧这门艺术的底蕴和绚烂之后,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正是通过思考和改变,去年,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参加在宁夏银川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受到全国同行好评;木偶剧《嫦娥奔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受到全国关注;由民歌名师工作室夏峰作曲、曲艺名师工作室包伟演唱的弹词歌曲《月亮城》,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央视演出受到高度评价。
在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改变,除了融入现代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真正从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来完美呈现,用现代的语言向年轻人来展示一个“青春的”非遗。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程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