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电话通讯逐渐走进百姓生活,40年来,我们扬州的固定电话经历了3次号码升位,并且在2007年成功升至8位,简简单单的8个数字,折射出来的却是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在扬州,有一家私人展览馆,这里收藏有改革开放以来各式各样、各个年份的电话机。这些展品都来自于扬州市老收藏家张玉顺,张老介绍,在改革开放初期,电话还挺稀罕,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奢侈品,只有部分单位才能用上。很多人不知道扬州生产电话机,而张老的收藏品中就有一台1978年扬州有线电厂生产的磁石手摇电话机。
张老说,虽然扬州就生产电话机,但电话对大多数扬州居民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直到1990年,电话才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也就在当年,市区的电话号码第一次升位,从5位升到6位,容量也从8万门扩展到80万门。张老说,当年40平方米的房改记,只要1万多块钱,而安装电话则需要2000多块钱,还不是随意能装到的,要到邮电局申请,预定日期上门安装。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当时很多人的梦想,所以邮电局的电话办理窗口天天排起长龙,对此,当年在邮电局工作的赵强至今记忆犹新。赵强回忆,他自己作为企业内部的员工,96年装电话的时候也等了25天的时间,当时他是天天催,结果还是要等这么久。
随着办理人数增多,号码资源逐渐减少,而固定电话升位需要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情况,工商企业数等达到一定的标准。尽管标准严格,但是到了1995年,仅仅5年时间,扬州市的电话用户就突破了100万门,号码也从6位升到了7位。2007年又升至8位,用户数接近200万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赵强现在已经是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客户服务调度中心主任,他介绍,码号的使用资源率必须要达到35%,达到120万门的容量的要求,才可能升到八位数。现在在中国还有部分区域电话号码处在六位数或者七位数的水平,这也间接证明了扬州这个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是属于比较发达的一个区域、一个城市。
那个时期,扬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78年的305元增加到2007年的15000元,增长48.4倍。人均消费支出由217元增加到9696元,增长43.7倍。扬州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教授薛平说,一是扬州经济在持续发展,二是扬州老百姓的需求也在快速发展,两个发展使得本地的固话的号码不断升位,固话的升位在早些年直接可以把它看成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一个体现。
随着城市发展的增速,移动电话逐渐普及,家庭固定电话用户开始减少。不过由于扬州市创新创业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扬州,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诞生在扬州,他们成了固定电话办理的生力军。赵强说,固定电话现在还是以企业和商业客户需求量为主,因为把固定电话号码提供给客户,感觉更加可靠放心,说明企业是固定的场所生产办公。
薛教授说,固话证明了扬州民间经济的活跃程度。固话在中小企业当中的保有量和民间经济的活跃度是成正比的,就像是一个城市交通上要有地铁、有国际航班,在电话方面,要有8位数的固话,这些都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层次上的应该要有的对外形象。
(来源:扬州新闻 编辑/李子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