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民国时期的“四四”儿童节

2018年05月31日 07:18:48 | 来源:南京晨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明天,孩子们将迎来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不过,儿童节不是自古就有的。民国时期,中国儿童节并不是6月1日,而是4月4日。而且,动荡时期的中国儿童节,也没有想像的那般幸福。现在的中国六一儿童节,是1949年12月之后才有的。

  民国儿童节,缘起各地“健康儿童比赛”

  1925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儿童节的概念。1925年8月,包括中国在内的54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不过此时的中国,仍没有确立儿童节。

  直到1930年7月,天津的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出了“最近因鉴于国人身体孱弱不堪,致有东亚病夫之讥,现为改善人民身体,使之康健,不得不由根本着手,故拟举办儿童幸福宣传周,此即儿童康健比赛会”。1930年10月12日,天津城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儿童健康为主题的“儿童幸福运动会”,开始了长达一周的新式“儿童节”。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在现在也十分先进的概念:“四日以来,诸位大夫所讲演关于儿童卫生常识,希望听讲诸君以后对于自己婴儿之养育,要依法去做……希望得奖儿童之父母,更要在注意儿童康健之外,且注意其个性之发展,俾养成儿童健全之思想……”

  后来,各地也像天津一样,举办“儿童幸福运动会”。1931年3月7日,中华慈幼协会“建议将每年的4月4日确立为儿童节”的提案由上海市政府转呈国民政府,获得批准。

  民国《中华周报》曾撰文:“国民教育既未普及,强迫教育又未实行……且民智未开,社会上每每对于儿童教养视为无足轻重的事。若不由政府指定一个日期,做一种盛大的宣传,则不足唤醒人民对于儿童事业的注意。”

  蔡元培别出心裁解释“四四”儿童节

  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眼中,儿童节是弘扬慈幼文化的极好载体。他经常出席儿童节活动,并发表演说。

  蔡元培说,“儿童节为四月四日,当名之为双四节”。

  他还别出心裁地解释“双四节”的涵义,告诫小朋友要深刻注意这“两种事、四件事、八个字”:“第一个‘四’字,即食、衣、住、行,是我们的基本生活。各位小朋友,现在仰给于家庭父母,如果没有父母的供给,或父母不注意,即发生危险。故各位要记着此时此刻父母供给,将来成人后即要努力工作,以抵偿今日之债;第二个‘四’字,即智、体、德、美四育。大人们锻炼你们的身体,培植你们读书,告诉你们做人的道理,陶养你们的性情,就是智体德美四种教育。”

  蔡元培还于1939年4月4日创作了《儿童节歌》:“好儿童,好儿童,未来世界在掌中。若非今日勤准备,将来落伍憾无穷。好儿童,好儿童,而今国难正重重。后方多尽一分力,前方将士早成功。”

  民国南京,战争阴云笼罩“四四”儿童节

  设想很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当时时局动荡,战事频发,并没有多少儿童能享受到儿童的美好气氛。实际上,民国时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儿童节。

  1931年开始,民国各中小学校皆有大批的童子军,儿童节也多以“童子军”的活动为中心,搞一些庆祝的仪式。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抗日,少年儿童也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童子军也纷纷上街宣传,协助抓捕汉奸,这也就成为当时儿童们最重要的活动了。“八一三”事变后,南京童子军们多次上街游行,宣传抗日,还自发地组织募捐。南京童子军在这几个月里做出的一大贡献便是组织几十个小队在街头巷尾跟踪盘查可疑人员,协助城区军警宪兵多处设卡。9月下旬,三民中学的童子军就在清凉山树林里抓住4名正企图破坏高射炮兵营房并在水井内下毒的男女汉奸,将他们痛打一顿后捆绑起来移交卫戍司令部。童子军抓获的汉奸日特有70余人。

  1950年开始,新中国儿童开始过六一儿童节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解放区的孩子也过“四四”儿童节。1940年,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出了关于《纪念“四四”节与开展儿童工作决议》,提出要“帮助已有的儿童团体,普遍建立抗日儿童团”。此后,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儿童团组织。1942年“四四”儿童节时,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1949年11月,苏联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会上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1950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废除旧的“四四”儿童节。

  (来源:南京晨报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