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木雕非遗传人朱正平:为传承“四迁”工作室至家中维持

2018年05月30日 21:02:37 |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图片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参差不齐,有的逐渐凋零,有的欣欣向荣。让人倍感欣慰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力量,仍有许多“非遗”传承人选择了坚守,丹阳木雕非遗传人朱正平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

  作品:黑猩猩。

  几十年来,朱正平潜心钻研木雕技艺,将一块块弃如敝履的树根,顷刻间点化成活灵活现的人物、器物,致力木雕的传承。在当下木雕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他给人修钟表、修玉、刻章,赚房租钱,来“补贴”木雕。就算如此,他还是支付不了年年递增的房租,不得已,他将工作室搬到了家中。

  “这是我最后一道防线了,技艺传承了才能发扬光大,消失的话,太可惜了!”30日,朱正平说这句话时,五味杂陈。

图片

  他从小对根雕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丹阳人朱正平今年67岁,从小就喜欢木雕,因为从他爷爷起就开始木雕、根雕艺术,但迫于那时没有市场,朱正平姐妹弟兄7个,为了养家,父亲转行去帮人家看牙齿。

图片

  与雕刻艺术结缘,朱正平说得感谢他的好友吕存。朱正平和吕存由于关系融洽,朱正平得以经常到他家玩,在那里,他看到了吕存的父亲吕去疾创作的各种塑像和木雕。 “十几岁的时候,我经常去他家玩。”朱正平说,除了从小受爷爷、父亲的影响,和他家一街之隔的吕去疾对他影响也很大。吕去疾先生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长子,吕去疾先生多才多艺,陶醉于油画,喜爱雕塑,痴情正则绣。

图片

  作品:如意。

  “吕老浮雕、圆雕都会。”朱正平告诉记者,那时候穿过一条弄堂就到吕去疾先生家了,近的很。自己经常帮着吕去疾“打下手”,比如磨刀、和泥等。

  多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对雕刻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一开始他用黄泥捏佛头像,用木头做小提琴等。根雕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行话:依其形造其神,据其样显其魂。几年前,朱正平路过丹阳西门处发现了一块“怪异”的树根,就把它捡了回去。“这个树根我捡回来的时候,有一堆土,但是把它处理干净了之后,发现它像什么又不像什么,想了几个月,这不是黑猩猩嘛!”朱正平兴奋的告诉记者。

  于是,他就开始创作雕刻了猩猩的头部,果然,雕好后的这只猩猩,形象逼真,像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他认为根雕不同于普通的木雕,根雕将树根本身的肌理保留得很完整,整件作品浑然天成,很有韵味。

  修手表、修玉补贴自己的工作室

  “我还好有修手表的手艺,不然2000多的退休工资不够付房租。”朱正平说,正因为自己会修手表,赚点钱,他的非遗木雕工作室才得已维持下来。

  1971年高中毕业的朱正平被分配到丹阳钟表合作社工作,木雕当业余爱好来做。1975年,丹阳手表厂创办,他还是创始人之一。“丹阳手表厂的厂史上还有我的名字呢!”朱正平自豪的说,当时创始人一共五个人,他是年龄最小的,但是他有文化,有技术,在当时很吃香。1992年,手表厂倒闭,因他有雕刻这门手艺,顺利的去了浙江等地的木雕厂打工。2005年回到丹阳,看到木雕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他开始自己开店创作作品。

图片

  修好后的玉镯。

  至于修玉,朱正平说,他这里修的最多的是玉镯,人家不当心掉碰断了,也会找他来修。“修好了肉眼不仔细,很难看的出来。”朱正平拿了一个断了五段的玉镯告诉记者,这个是人家拿来修的,但摔断了已经好几年了,仔细看还是有些细痕。

  他提醒,如有断了的玉镯要尽早修,如果时间太长,断口会有变化,修好了后没那么完美。

  “创作一件作品少则个把月,复杂的几个月,甚至半年之久,价格低,连工钱都没有!”朱正平介绍,创作作品,要买木块,还要付电费,还有雕刻中所用的刀具、砂子等耗材,一年下来也要一万多元。

图片

  说起现在的木雕市场,朱正平无奈的说,现在的木雕很难做,因为有电脑雕刻的木雕,市场上大多是电脑做的。

  “因为它简单,把一块木头放进去,不一会一个木雕作品就出来了”,朱正平手指一个如意说,要做就得做电脑雕刻做不了的,比如说这个如意要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处处有交集,四面成画,环环紧扣。做这个如意,只有手工慢慢精雕细琢,需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图片

  为了传承他将工作室“四迁”家中维持

  29日上午,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朱正平的家,这里也是他的工作室兼修理部。一进门,记者看到有两个柜台,里面摆放了钟表配件等,左手边的房间专门做木雕的房间,摆放了一些工具,另一个房间的壁柜上摆放了一些木雕作品,是用来展示的。

  “这里不容易找吧,没办法,房租太高,只能搬到自己家里。”朱正平告诉记者,才搬过来几个月,这是一个三室一厅的住宅,自己的房子,还有一个房间是他居住的。

  说起现在的房租,朱正平叹了一口气说到,最早他的工作室在丹阳画院路有一间门面,后来拆迁。到2012年的时候,响应政府的号召,他的工作室入驻丹阳176文化绿洲,当时是减免房租,自己花了5万多元装修。三年后,房租是2.5万元左右一间,他的《朱正平木雕工作室》是2间,一年要5万元。

  “我一年也卖不了几件木雕作品,这么高的房租付不起,只得搬家。”朱正平介绍,他将工作室搬到丹阳市南桥北沿河,头一年是2.5万元一年,每年5000元的递增。但后来涨到3.5万元一年,就算他再怎么修钟表、修玉也负担不起。

  不得已,只好“四迁”工作室至自己家中。

  记者了解到,目前,丹阳有2个人跟朱正平学木雕。一个是丹阳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王川苟,他非常认真,也有绘画、书法功底,一下班就学,已经学了三四年了,学的不错。另一个则是一名女大学生,也是利用业余时间跟朱正平学习,学了2年了。“这名女大学生学的也不错,也爱钻研!”谈及自己的爱徒,朱正平稍许有些欣慰。

  “眼下我尽自己所能,保住工作室!也是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和他们探讨和传承,传授技艺给喜欢木雕的人。”采访结束时,朱正平无奈的说。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桂丹)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