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普及公众应急知识、提高自救避险能力,今天(5月30日),由江苏省应急办等主办的一场应急科普宣传活动在南京举行 。
双手抱头、蹲下,躲在房间的角落里。这一幕,常常出现在突发灾害发生的第一现场。而在逃生中,如果被空中掉落的砖头砸伤,造成头部外伤出血,应该怎么办呢?可以用毛巾、三角巾及早地对头部伤口进行包扎,可以预防细菌感染,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紧急避险时,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如遇骨折、心脏骤停等伤者,需要保持沉着冷静,通过科学施救,最大限度挽救伤者的生命。比如,手握空心拳,在脐上二横指处,抽击腹部,将腹中异物排出。
同时,《江苏省公众应急知识手册》也在今天正式发行,向市民宣传介绍更加生动、实用的应急知识。比如,城市地铁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时,不必担心人多被关在密闭车厢会出现呼吸困难,即使停电,列车上有可维持45到60分钟的应急通风。还有,当被宠物咬伤、抓伤的时候,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防止狂犬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体内等等。
据悉,此书是由省应急办和凤凰传媒出版集团会同有关部门编写的,今天正式发行,书本囊括了紧急呼救、家庭遇险、出行遇险、自然灾害、传染病疾病应急等9个方面的内容,与旧版本相比,新增了“答题环节”。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傅梅表示:“我们调整掉一些江苏不太容易发生的灾害,增加了一些江苏容易发生的灾害。另外我们在每一章节后面都增加了5-10题的互动节目,让读者看了以后做一些题目,有助于掌握这些知识。”
据统计显示,在突发事件中通过自救方式获救的比例超过50%,因此,公众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掌控应对不同灾害事故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为政府有效开展救援创造有利条件。省应急办表示,下一步,这本《公众应急知识手册》将免费赠阅到机关、乡村和企业,提高民众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年来,围绕"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江苏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许多部门和单位还建设了一批应急体验馆,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普及和传播应急避险科学知识。江苏省应急办主任沈仲一介绍,按照资料统计来算的话,大概突发事件发生以后,自救的比例超过50%,互救占到30%。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将应急管理的常识,尽快普及起来,真正地让大家受益。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毕然 江苏新闻广播/梁振华 编辑/赵梦琰、蒋婕)